xu

Results 41 comments of xu

# Wish list for OpenPNM examples ## Tutorial Series (N Steps to Getting Started with OpenPNM) The following are in order - [x] **Primer on Data Types and Storage in...

@mkaguer, hi, I just made the wish list easier to recognize. But there is one word I don't know. Simulations: develope or pro user [this place]. Also, I tried to...

发生在我身上的一个羊群效应的例子。 每次跟同学一块出去玩的时候,只要有人,我一般既不找路也不提议吃什么,都是跟着他们,他们想去哪就跟去哪,他们想吃什么就跟去吃什么。感觉我就是那种一旦陷入群体之中思考能力就马上降为0那种,陷入在群体之中。想了想自己不思考的原因,一方面是以前提过提议但是没有人跟从,有点人微言轻的感觉。另一方面,我自己对吃的东西不怎么挑,只要不太辣都还好。去的地方也还好,一方面觉得大家一块出来玩,重要的是一块玩,在哪里其实都问题不太大。学了逻辑课感觉有点相对主义的味道,但是目前觉得还是可以接受,没有什么不妥。 当然,如果一个人的话,我是能够看着地图找到路的,也会去找清淡的饭馆去吃饭。

“我的更好” 1. 我的更好,(自我中心倾向),你有意识到这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情绪吗? 能感觉到,我们都有一定程度的自利性偏差。总是把成就归因于自己,把失误、错误归因于他人。虽然平时是个谦和的人,可是我心里确实是有一种觉得自己的一些看法很对的想法,至少是有时候会有。 2. 我的更好,这种观点很容易引发过度自信这种心理现象。过度自信有哪些好处?什么时候容易出问题? 自信是有好处的,能够给人一种可以信任的感觉。可是,过度自信是没有好处的,只有坏处。当错误地估计了不利因素的程度,把结果赌注在好事情上面。过度自信让人容易忽略自己计划、观点的一些漏洞,陶醉于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之中。面对未知的未知,过度自信会让我们踩到坑。过度自信容易让人上头,脑袋没办法冷静下来。 3. 这个概念和投资、个人成长结合在一起考虑,会出现什么问题? 认识到自己认知的不足,认识到未知的未知的存在。即使有100%的把握,也不能过度自信。过度自信会让人把赌注押在运气上。然后成功了以为是自己的能力。然后迟早有一天会翻船。 4. 我好 我不好,再加入另一个维度,你好,你不好,会出现四种排列组合状况,你觉得哪种情况需要特别引起注意呢? 我好,你不好。这种情况可能是过度自信的作用。警惕自己是否放大了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 5. 如果突破人的自我中心,会出现哪些机会呢?(与他人相处、工作、商机) 与人相处时,能够做到感同身受,为那个人着想,会让对方感到舒服,放松。工作上,能看到自己成长的空间,然后努力去实现这个成长。突破个人自我中心,能够使人变得更加客观。客观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脑子里的世界与真实世界更接近,放在商机上,就有更大的可能发现机会。 6. 我现在好,现在不好,加入将来的维度,我将来好,将来不好,同样会出现四种排列组合,你觉得哪些情况需要引起注意?你决定采取哪些行动确保某些情况发生。避免某些情况不发生? 现在好,将来不好。这种情况很危险。如果想成为一名长期主义者,接受现阶段自己的不好,然后持续成长,在将来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是上策。如果现在已经很好了,然后把它当做重点,开始不务正业,浪费时光,把将来的自己变得不好,那就是最大的失误,也是最大的损失。如果能够成为某人的榜样,并且愿意一直成为正面的榜样,这种责任的力量会让我们没办法放弃成长,选择颓废。偶尔的极度放松、颓废也不是不行,就像塔勒布的杠铃策略,只是,不能一直颓废下去。

@sjorsvanheuveln @amadeann @jimmysong Hi, I also find this problem. I think it is the directly `points.pop(0)` code leads to the problem. If for the first sig, the points are all...

结合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思考概念 证据 和 论证 1. 你形成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意见)支撑的证据是什么? 其实这句话有点读不明白。个人成长的观点,比如,怎样才算是成长?成长的过程是怎样的过程? 证据,李笑来老师的书,把时间当做朋友,当时读到兴趣的问题,让我豁然开朗。 还有自己从小学习的经历,让我觉得,只要是踏踏实实在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大学时曾经跑过好多别的学校去蹭讲座,大概都是些文学、历史、人文这类,比如姚国华、邓晓芒、苏德超,也有一些科学主题的,比如曹天予,还有有次在武汉图书馆听的关于汉口建筑变迁历史的讲座。当然这些记起来的是自己印象深刻的,还有更多讲得并不怎么好的,已经给忘了。 课堂上讲得不错的课,有,一位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老师,何英,后来还听了何老师的法理学基础和知识产权法。何老师是那种讲座式的老师,他的讲课才叫讲课,常常是旁征博引,偶尔跑题。高等数学的老师讲得也很好,数学是门实打实的学问,老师的水平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还有张量分析、地球物理反演课的朱培民老师。 这几位老师的课,或者是老师讲得有趣,或者是课程本身有趣而且精彩。与上的其他一些念ppt的课相比,这些课和这几位老师才是大学精髓的所在。 不过,这些也让我感觉到,对于教育,就是要广泛接触新的东西和牛人。可能十个里面有9个你都觉得没有你预期的那么好,甚至会有很烂的情况,但只要听到了 见到了一个对你很有启发的东西,那就是很大的回报。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2. 你有思考过这些证据的有效性的问题吗?(比如个人经验、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 不同人的个人经验可能会导致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由于不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而决定去学和不去学的选择,就是基于自己过往经验的选择。所以,个人经验 他人经验只能算作是一种参考,需要广泛阅读。 名人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娱乐领域的专家。尽管娱乐领域可能没有专家,他们可能只是幸运的傻瓜。这些相对更不靠谱一点。 有真正专家存在的领域,咨询专家意见是很有必要的。 3. 你形成的关于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的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人自然就成长了,这种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闭门造成、坐井观天、孤芳自赏,这些无法让人成长。 成长,只能是广泛交游、学习、和别人链接之后的结果。但是做到后面三点却补一点马上见得效果。 成长和投入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可能甚至出现投入越多,越是看起来没有成长甚至是倒退的结果。不过这是从短期来看的。如果从长期来看,5年十年,那前后的差别就很明显了。个人成长上的长期主义。 听过一句话,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一年内能够做到的事情,而低估十年内能够做到的事情。 关于人的自然成长,我认为是描述了这种【非线性】关系。所谓的一定阶段,是在足够的积累之后突然让你感觉到的飞跃。但这只是描述了现象,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我什么也不用做就能成长。这是胡扯,得出这个结论的人,只看到了“自然成长”,而没看到之前的种种行为、行动、输入、努力。 4. 你有认真思考过个人成长(个人定位、品牌塑造)这些概念吗?你对这些概念有什么误解?证据是什么? 个人定位: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1. 是什么 所谓审问,即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古诗文网)、慎重地询问(诸子百家系列套装)、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知乎)。可见,审问是在博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对所学多问为什么,谨慎提问。 对一种观点,一条论据,可以问以下问题: 1). 观点有没有问题。 2). 理由有没有问题。 3). 观点和理由中某些关键词或者词组是否有歧义。 4). 推理有没有问题。 5). 假设有没有问题。 慎思,谨慎思考、周密思考,独立思考。而独立思考,不光包括针对审问内容的思考,还包括针对自己思考方式的思考。 明辨之,在审问、慎思的基础之上,分析所学是否正确、合理,对所学知识进行分门别类整理,条理清楚。有用的知识消化掌握后为我所用,无用的知识、概念从脑子里清除出去。辨,就是判断力,是做决策、做选择最重要的能力。 2. 为什么 后真相时代(推荐B站李骏老师节目,后互联网时代乱弹其中的一期),各种消息真真假假,如果见到、听到的内容不加思考地就信,很容易被人带着走,甚至会基于错误的信息做出错误的重大决策。比如疫情期间的各种谣言。所以审问必不可少,这是自己探究真相的过程。 各种知识、概念、方法,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他们的局限性,都有边界。针对自己遇到的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才能最有效地解决问题。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法,就需要慎思和明辨,需要敏锐强大的判断力。 3. 怎么办 1)认识我们容易犯的心理偏差和认知谬误。 2)学习相关知识,beyond feelings,decision quality。 3)遇到问题、热点事件、重大事件,推迟判断,自己做一番调查,再去做判断,下结论。 4)多多记录自己的 审问 慎思...

从来没有谁说过,知道那么多道理之后,就可以过好自己的人生。如果把过好人生比作一个小灯泡的话,这个电路里还需要有电池和开关。如果电池是我们的生命的话,还需要串联着的开关全都闭合才可以。知道道理只是其中一个开关,还有另一个开关是要按照知道的道理去做事。当然,除了这两个开关,还有其他好多好多的开关。所以,只是知道道理是不够过好自己的人生的。知道道理只是第一步,之后花时间践行,按照道理做事才是更贵的活动。 首先,观点是有问题的。 理由没有问题,说这句话的人确实是观察到了“知道很多道理却没办法过好自己的人生”的事实。 “过好自己的人生”这种说法有点含糊。怎样才算过好了自己的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大家的看法会有些交集,也会有些特别的地方。有的人只想和相爱的人生活在一起,有的人想飞向宇宙,有的人想赚大钱。 推理过程的问题,在于没有分清楚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充分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具备了,结果自然就成立。必要条件,这个条件不具备的话,结果肯定不成立。但只有这个条件具备的话,结果还是不成立,因为需要这个条件和其他条件一起具备才满足结果成立的条件。这里的推理错误在于错把必要条件当做了充分条件。 假设有问题。这个观点的假设是,只要我知道了足够多的道理,我就应该能够过好自己的一声了。 我们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是还有很多人吸烟。我们都知道应该好好学习,可是认真学习、花功夫的就是少数。我们都知道健康的身体很重要,可是能常年健身的人也只有少数。知道和做到之间的距离,与无知和知道之间的距离相差无几。

昨天听了溜达老师对《投资最重要的事》这本书第一周的讲解,然后今天听了第五轮逻辑课第一次课,**有限认知偏差**。 我的想法是,我们的认知总归是有限的,能够在自己的有限认知范围内找到最好的选择其实就挺好。 另一句话是,”我们挣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然后,就需要慢慢地拓宽自己的认知,这样才有可能遇到更好的选择。 关于易得性偏差,需要在思考的时候自我警惕,看自己是否发现思考过程过于**轻松易得**。如果真的是轻松易得,那就需要再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但是,说总是容易的,需要真正地付诸行动就难了。将某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无意识反应,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 还需要再听几遍才能理解有限注意偏差,才能想到对应的例子,现在脑子一片空。 **熟悉性** 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东西。 今天又听了一遍,突然意识到熟悉效应背后的想法竟然是**我的更好**。我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更相信自己所熟悉的东西,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所熟悉的东西也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延伸,所以才会对熟悉的东西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信任感。 **易得性** 我们会认为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东西发生的概率更大。对股市的看法。之前的看法全部来自于电视剧、电影的情节。这些故事把股市描述成一个必定会赔钱的地方,一出现股市,肯定接着是倾家荡产之类的。然后久而久之我也形成了这种印象。记住别人思考的结论远比捋清他的思考过程更加轻松容易。 **聚焦效应** 当过于关注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就会导致评估失准。但是我们有时候却意识不到自己的注意力被别人操控引导了。比如之前介绍过的经济学人期刊订阅价格选项的例子。由于多出来的对比,让我们内心的想要讨便宜的想法暴露出来,脑子里觉得有便宜不占是傻瓜,却不知道正好掉进了商家给设下的陷阱。

关于课上提到的股票推荐人推荐自己调研过的股票的例子,我有点别的想法。 股票推荐人除了推荐自己做过调研的股票,难道还能推荐那些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股票吗? 熟悉的一定是好的吗?当然不一定。 但是,一个优秀的股票推荐人,肯定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过滤掉自己调研过的股票,他推荐的必然是他认为优质的。对于那些他没有调研到的优质股票,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 人的注意力有限,总有我们注意不到的东西,总有我们获取不到的信息。熟悉效应总是存在。我觉得这不是发扬优点就可以避免的。 老师讲课时候提到的“我们只能赚自己认知以内的钱”和“不是我的我不要”的心态,我倒是觉得是应对这种认知谬误更好的态度。 能想到的另一个办法是,扩大自己接收信息的源,给自己装个大一点的接受天线。当然不必时时都开着,只要偶尔打开一下,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随机的成分,就有可能遇到意外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