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feelings
beyond-feelings copied to clipboard
结合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思考概念6证据和概念7论证
晓艳老师好!
2020.4.3思考: 我从进入践行群里,把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听了下。然后,我发现一个惊天的真相——“为什总感觉自己看了很多书,学了很多东西,脑子还是没有东西?还是没有用?可能一晃还能听到水的声音” 我现在不缺挣钱的技能、不缺口语的技能,不缺写作的技能,不缺编程的技能,不缺我以前学的几乎所有的东西,我最最最缺少的是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 回顾近30年的浑浑噩噩,自己的生活、工作、学习、处对象,等等都是跟着感觉或者直觉走的结果,我一直用的是我的黑马,不知不觉就这样了。 然而,实际情况是我的底层思索就烂七八糟,或者说没有思考,更别说逻辑思维了。怎么可能指望我的脑子里面建造大楼?不然那些字我都认识,为什么组合到一起就是我从来没想到过。我不仅没有锤子,我连锤子所需要的不锈钢和木头都没有。 除了底层逻辑,我还缺少的是实践,我好像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的,把一本书看到融到体内,把一种思想内化成自己的。我一直在走马观花,图一个乐呵。我看着走的很远,却不如别人脚踏实地,那些脚踏实地的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中,发现,花园里不仅有马,还有自行车,不仅有自行车,还有轿车,不仅有轿车还有飞机... 当我一直骑着马的时候,不知道人家已经换了交通工具,开始了好几个新的征程,等我再去追,连别人扬起的尘土都看不到... 上一节课的知识的概念也是这样,我从来没有想过知识不仅仅是知识,你认为的知识和别人脑子的知识概念根本不是一个。 别人脑子的知识是系统的、长期的、繁殖能力强的、可以反脆弱的,多维度的,而我的知识仅仅是信息,一股脑接受了,连他是不是长期的,是不是可以繁殖的都没想过,这里我又想到笑来老师说的,概念很重要,你对一个基本概念的定义,决定了很多很多,比如法定节假日... 还好,我知道的不晚,或者刚刚好!谢谢老师!
1.你形成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意见)支撑证据是什么? 个人定位:作家、老师、事业家,成为不断学习终身成长的人,做想做的事情,并且可以赚钱。 关于未来的成长和个人定位,大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是否赚钱、对其他人是否有意义,当然更多的是基于自己现在的认知能力,这个很可能会变。
2.你有思考过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和问题么?(比如个人经验、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 现在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个人经验和榜样力量。 个人经验有效性是比较切合自己的经历,自己更容易接受,但是因为和自己的经历很大的关系,非常有局限性,因为我们更喜欢知道自己知道的东西,可能自己适合的东西并不在自己现在知道的领域,而我们不知道 榜样的力量,这一块对我自己的影响也比较大,他们比我更有阅历和专业性,但是榜样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而他们的成功我们很难复制。
3.你形成关于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的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自然就成长了,这个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前提:现在开始我就要每天的认认真真,一个一个的,重复的,不怕麻烦的,不打折扣的慢慢践行,比如一本好书读最少3遍,形成自己的脉络,比如看到好的类比记下来,为写作积累素材;比如逻课的学习,听了总结自己的感受,并且给别人分享...
4.为了促进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你决定做什么? A.学习逻辑课程,对于践行群的逻辑课程,不仅仅听还要形成自己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写出来,还能讲出来 B.增加自己工作中对于行业的认知,结实这个行业的优秀圈层 C老老实实的读一本书,不打折扣的去践行这本书中最重要的观点 D慢慢的学习英语,先从Beyond feelings 这本原文书开始,先从跑步时听TED演讲开始,给大脑输入双语的开关 E对于每周小总结,每月进行复盘,改进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对进度反馈 知道的道理太多,看着就像是喝了一大碗鸡汤,但是如果去做了,给别人说了,然后看反馈,才知道这碗是不是毒鸡汤,如果不是那就是好的鸡汤,而好的鸡汤,都有营养...只是我们可能还不知道他的作用,当别人都生病的时候,这每天一碗鸡汤的作用就出来了...
5.决策这样做合理性(证据)有哪些? 目前只能说,用我现在的认知,这个是对的,但是随着我的天花板的提升,我会不断的改进!
谢谢晓艳老师,辛苦,您讲的逻辑课对我帮助非常非常大!
最近我开始主动沉默寡言,旁观别人的谈话,发现很多争论要么无关紧要,要么文不对题,双方不在同一频道。而且旁观有个好处,少惹是非。 无论说什么,总有人打岔,证据再充分也有人胡搅蛮缠,太浪费精力。
这几天读《Beyond feelings》第六章和第七章,发现作者的思路好清晰,比如第六章中,***“The most imporant kinds of evidence are personal exprience,unpublished report,published report,eyewitness testimony,celebrity testimony,expert opinion,experiment,statistics,survey,formal observation,and research review”***接下来作者竟然开始挨个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这真是好作者呀,这也算是好的论证过程了。
第七章我是找来《简单的逻辑学》来读,发现论证有方法,我认为重大决策可以用这种方法,一旦决策做好了,生活中还是随意一些,不然太消耗脑力。当然,思考是无止境的。
关于个人成长,我认为新的时代给我们提供了机会,有了更多的选择,不一定要辞职,而是有个人兴趣,找到一群有相同兴趣的人,一起进步。放在几十年前,辞职就是背叛,人被固定在一个地方,现在人的潜力被激发了出来,人的各个维度可以发挥作用,这是大航海时代,把个人放到互联网这个海洋里,人才能有更大的产出。
1.你形成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意见)支撑证据是什么?
个人定位:终生的学习者,赋予个人在这个时代的价值。 证据:1.我之前对网络比较迟钝,后面在《新生》这本书里,看了如何利用好谷歌。突然感觉打开了新世界。开启我的学习兴趣。在订阅《通向财富自由之路》后,我才明白看一个聪不聪明就看有多少清晰的概念。打磨了很多概念,比如“只字不差地阅读”·“最少必要知识”·“更重要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等等,感觉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有了不一样的理解。最后进了践行群,默默的开始定投,慢慢地跟着听课。到现在我目前感觉自己进入了一种新的学习状态。现在不是那种觉得工作需要才学习,现在是觉得自己喜欢学习。因为这个过程。我觉得我也会是一个终身学习者。 2.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打造超级个体,打造超级节点。变成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超级个体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而变成超级个体的前提也是通过学习打造“多维度竞争力”的。
2.你有思考过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和问题么?(比如个人经验、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
有。看自己在家庭处理问题上就能看到自己的进步。自身潜移默化的改变,然后,心态更好。更加的淡定。因为我120%的笃信我的未来是好的。这些改变目前影响的是我这个小家。未来我希望能慢慢地影响家人和朋友。
3.你形成关于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的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自然就成长了,这个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之前工作时间后,就喜欢看一些不烧脑的网络电视剧和小说。或者刷抖音或者逛淘宝。而看书在毕业后就觉得非常难坚持,心理上就是有点排斥,费脑费时间。而在《通向财富自由之路》里,我改变了我的想法。要打造多维度的竞争力,就要不断的学习。看完书后,我是概念清晰了,但是没有立刻执行。想理财想理解区块链,然后入了践行群,入群后在老师的念经中,对投资的理解还有各种思维漏洞的查缺补漏,同时有这么多伙伴的陪伴,这样我才对逻辑课,编程课。进群8个月了,感觉自己的工作更加的效率了,对重新学习这件事情目前是很自然的深入印在脑力的。相信未来我会更棒!
4.为了促进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你决定做什么?
1.目前就是定投这个动作坚持到底。我觉得这个动作我能一直坚持下去我其他方面肯定有所提升。 2.坚持定投外,打算慢慢增强场外赚钱能力,这样最终希望周定投3千元。目前才周定投8百元。 3.写作课。先是大量的输入,最后再倒逼输出。目前有渐渐的开始。
5.决策这样做合理性(证据)有哪些?
所有做的这些,不让自己的工作受影响,或者是正面的影响。群里学习的这些,能更好的指导我的工作,让我未来的方向更加的清晰。
4月3日看了瑞幸咖啡的新闻,就立马把逻辑课学到的去运用了,瑞幸咖啡当初所讲的故事是:中国咖啡市场巨大,人均购买率低,加上咖啡是一种会上瘾的东西,复购率会因而上升,加之中国没有本土的咖啡店,所以中国咖啡市场是很有潜力的
他的理由是: 1.中国人口大,但是很少有人买咖啡 2.咖啡会上瘾 3.中国没有本土的咖啡企业
结论就是:中国咖啡市场有很大的潜力
在论证和结论链接处所忽略的情况有: 1.中国有多少人是真正喝咖啡的 2.目前中国市场与咖啡竞争的饮品除了茶还有什么 3.为什么中国的群众要去喝瑞幸的咖啡呢 4.咖啡要如何变成人们日常的刚需,需要多久的时间
现在瑞幸咖啡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廉价的可以白嫖的咖啡店,有券我就去“拿”来喝,没券那我就去买喜茶之类的来喝,毕竟人们喝的从来都不是咖啡,而是含咖啡因的饮料,其中牛奶和糖浆才是主要的成分啊 导致瑞幸咖啡2019Q3财报里的营收翻了5倍,但现金流只翻了3.5倍,明显被白嫖了
瑞幸咖啡这样说在中国打开咖啡市场,有一种比在非洲卖鞋子还要难的感觉
1.你形成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意见)支撑证据是什么?
想要形成的个人定位:一个能精通各类新媒体社群等的运营,有自己独特见解的作家 目前个人成长的个人定位和个人品牌还只能算是空想,真的只是空想,因为自己是什么都没有的,需要一步步慢慢的积累才能形成个人的品牌,需要去练习,去实践可以,我知道持续的做一件事情没有动力是真的很难,就好像我会在睡觉前写今天完成的5件事,试过有一段时间因为太困了,笔记放得太远了,笔不知道去哪里了个种无关紧要的情况给放弃写了 所以我现在想要的,是想《微习惯》里所说的,按月制定目标,每天做点什么,再让自己一步步走到那个目标,对于什么都做得不太好的我,首先要做的是把把一些小目标做好,例如坚持做逻辑课的作业,总结每节课的内容
2.你有思考过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和问题么?(比如个人经验、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
毕竟这个社会上不同人都会形成不同的观点,一些人所说的会与另一些人所说的截然相反,自己要做的是判断当前哪一个对自己来说最适用,根据他所说的实践一段长时间,当然在实践的情况下,是会出现很多他人之前没有说明或根本无法说明的问题,这时要做的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再去修改策略,以适应自己
3.你形成关于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的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自然就成长了,这个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前提假设是要不断的学习,用实践来检验是否有效果,单纯的认为到了一定阶段自然就会成长是不科学的,很多人的年岁是白长的,他们在那段时间内什么都没做,单纯的吸着“娱乐”这个奶头乐,却幻想着终有一天能作出什么成绩,他们简直是把积累这个最重要的事情给屏蔽了
4.为了促进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你决定做什么? 1.大量阅读,然后做总结,对知识进行思考能用在哪些方面,能与其他的哪些知识进行联系 2.践行去实践,用学到的知识去创造价值,像每天写一篇文章,练习编程等,像开车一样,要慢慢的做才行
5.决策这样做合理性(证据)有哪些?
身边有很多因为这样决策而成功的例子,不是说不停阅读就行,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学到的东西运用起来,不然学再多都变成“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找,别人说的都看过,只好感慨,你讲的真好!”
你形成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意见)支撑的证据是什么?
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刻意塑造个人定位和品牌形象,自己所作的一些行为都是基于当下事情正在发生什么就应对什么,加入进行群,是我做过的唯一一件活在未来,规划当下的事情,让我这半年以来拥有目标,内心相对笃定。
我一直认为个人成长是一个人的事情,无需向任何人交代,默默前行就好了。主动去学习,只要去成长进步,不用刻意营造,刻意表达想法,自然就会吸引一些人追随而来。于是自己会得到听课,阅读一些书籍,做一些很有光环的事情,教育、公益等,随意地在朋友圈流露出来,感觉自己的形象都会加分不少。
你有思考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和问题吗?(个人经验、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
通过自己学习,听课,吸引相同的人来与自己同行,逐步形成个人品牌,理论上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有效的学习,如果没有刻意练习,持续高质量的输出,踏实地践行,个人品牌就是无根之树,无法成长。
你形成的有关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的人觉得到了一个阶段人自然就成长了,这种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观点,是一种给莫名其妙的知识分子的优越感作祟。好像吆喝卖的都不是什么好货,好货自然有人买。
当我听了spenser老师的课程,塑造个人品牌第一就是要主动表达自己的主张,特别是特立独行的价值主张,不要怕别人的眼光。这一下子就戳中了我,因为我不仅不是这样而且,还特别看不上别人“信口雌黄”。如果我要表达,我渴望自己表达的每一个观点都是准确的,都是没有任何歧异的,不会引起别人的不开心的。我写朋友圈不停的思考,这个观点是合适的吗?会不会太犀利,会不会太装X。当我这样审视的时候,往往都已经放弃掉最初想要表达的是什么,而变成为一个看不见的审判长而表达。在这种状态下写不出特立独行且正确的文章,发不出吸睛的观点,更形不成有效的个人品牌,所到之处都变成了一派祥和,没有观点的平庸场所。
你有认真思考过个人成长(定位、品牌塑造)这个概念吗?你对这些概念有没有什么误解?证据是?
个人成长或者个人定位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反映在自己身上的价值。如果我善于经营自己,与他人发生了有价值的连接,形成了稳定的人格形象,持续不断地为他人提供有价值的内容。是需要刻意经营的结果,而不是佛系随缘。
为了促进你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你决定要做什么?
1.主动在社群朋友圈输出观点,特立独行且正确的观点,不惧怕他人的眼光。 2.继续跟随溜达老师学习逻辑,把逻辑课的作业当作写作与训练的材料来练习。 3.按照s老师的社群运营方法,经营自己的小群 4.啃下英文原版书,扩展信息来源,搜集和收集素材。
决定这样做的合理性(证据)是什么?
通过特立独行的观点吸引相同价值观的人群,筛选人群 练习逻辑课写作,训练自己的思考深度,持续不断地稳定输出。 践行社群运营的方法,积累第一手经验,寻找方法。 除了观点,故事和案例也非常能够吸引他人,理性与感性兼顾,输出的内容就会有血有肉。
这些都是经过老师们反复讲授的,而且经过多个老师以及其他人经验总结而来的知识,对于我来说,现阶段是把老师们实践过的自己走一遍,把它变成自己的。
1、关于个人成长(个人定位和个人品牌)我的观点和相关论据
1)关于个人定位
- 观点一,个人定位是找准自己的目标和发展方向,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个人定位有比没有好,因为能避免精力的浪费,讲自己的资源集中起来办成一件事。论据:第一,(专家意见)《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提到“以终为始”,建议人们把自己的使命写下来,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这个使命就是人的目标和定位;第二,(自己的经验)在研究生阶段,自己虽然知道以后不会去做科研,但对毕业后的职业缺乏明确定位,所以对商务和具体行业知识缺乏了解和准备,研究生阶段尝试过不少方面,包括学习口译,但都没有学精学透,错过了不少机会。自己加入007写作群两年多了,但由于缺乏定位,文章主题分散,渐渐缺乏动力,进步不明显,只是低水平重复而已。
2)个人品牌
- 观点一:建立个人品牌非常重要,会让个人辨识度更高,也会带来品牌溢价,自己提供的专业服务和产品卖的更多,卖的更贵。 论据:第一,商业营销知识告诉我们,品牌的价值巨大,比如可乐可乐,百年品牌,即使工厂付之一炬,也可能很快重建;第二,专家意见,比如李笑来、spenser自身成功的例子也在于其有个人品牌,践行群可以收较高的年费,spenser的线下课可以买到万元。
- 观点二:个人品牌建立需要维护个人品质,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比如诚信,真诚,有责任心;但与道德水准同样重要,乃至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基于独特价值观的独特鲜明的内容,能够引起一部分人的共鸣。论据:第一,(观察)人设崩塌的确让人的品牌毁于一旦。例子如贾跃亭,Fcoin的李健逃避责任,被人群起攻之;第二,仅标榜道德高尚也不行,价值观和内容的独特性更重要。(专家意见)刘润老师讲过他的商业内容公众号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写出了爆款文比如《出租车司机给我上的MBA》,文中体现的商业思维,比如成本意识,对客户心理的把握,给人耳目一新,也颠覆了人们对出租车司机的刻板印象,反映了刘润人人都是自己的CEO的价值主张,spenser的课里讲的更加系统,针对移动互联时代通过写作内容建立个人品牌有一套方法论,并自己取得了成功。
3)其它观点
不是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要想成长快,有效果,需要进行学习社交,多在社群里交流,包括相互鼓励,相互点评。 论据:(观察)在笑来课堂后花园里,看到大家一起讨论,收益匪浅。比如昨天看到了大家在讨论定投健康时,一个群友发表了“牙齿锻炼最多,但衰落最早”的观点后,李笑来和他之间的对话,这个事例让我对独立思考、逻辑论证有了更加深入直观的理解,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滥用权威”,什么是“抖机灵”,什么才是好的论证,以及逻辑和独立思考的巨大作用。
2、这些证据的有效性思考
关于个人经验方面,关于写作的效果方面,我自己的反思是建立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的。由于更多是反面的例子,说服力毕竟有限,逻辑上看只能说明没有清晰的定位和品牌意识难以成功或者获得长足的进步,还不能说明做好了个人定位和品牌就能取得大的进步乃至成功。
专家意见方面,我觉得论据的有效性还是比较强的,因为,一 他们都是行业内的专家,个人成长领域都有专长,二他们都实践了自己的观点,自己就是个人成长的典范。
3.我的个人成长观点的前提假设
这些论据都是从个人角度来说的,缺少从个人和组织关系角度来看。前提假设是组织和社会家庭关系不会干扰我们自己个人成长,外界环境是我们能基本把握的。这要求我们能够处理好个人成长和家庭关系、工作的关系。比如我们能够腾出一定时间来学习、反思和写作,获取家人的理解乃至支持。
4、对于个人成长的一些误解
1)个人品牌主要靠人设,如一些道德标准(比如真诚),忽略了特别价值观和思考能力以及独特内容的重要性。这种误解让我无从真正去着手建设个人品牌。因为标榜真诚很难去体现,把自己的内容做好,成为一个有趣丰富的灵魂显然更具可操作性
2)个人成长关键在选择道路,忽视了实践过程中的艰辛和痛苦。
我曾经认为自己入了践行群,自己就成为了站在个人成长风口上的猪,会飞起来。结果是,哪有那么容易的事情?个人成长需要更多,需要你真正想去成长,需要你沉下心来做作业,做笔记,写代码,做好输入和输出。成长路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5 个人成长路上怎么走?
1)给自己建立一个好的外部学习环境。处理好工作、家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和个人学习成长的关系,保证有长期稳定的时间投入。这是前提
2)多输入更要多整理输出
高质量地输入:听讲、阅读书籍
输出:按期写作业,争取不落后跟上节奏;007写作实践,投资实践。
3)定期反思践行群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效果。多在群里和老师伙伴们互动,真正实践社交式学习。
1. 你形成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意见)支撑的论据是什么?
个人定位 从毕业后实际生存以及成长来讲,从一开始贯彻的思路的就是以IT技能求生存,然后在此基础上看还有没有新的可能性。简而言之,个人定位就是尽力去加强职业技能基本功,然后再去扩展其他可能性。
- 在我还对程序语言一无所知时,看到了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程序语言是认识这个世界的一种语言,通过它可以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而且在这个信息化时代尤为有价值"。所以内心的欲望很强烈,当年觉得不学就好像对这个世界的理解缺失了很大一大块,有点在这个世界上白白走一遍的感觉。
- 客观上讲短期内快速的学习编程以及实际的编程工作经历,无形中让自己经历了历练,这里面包括思维上的训练,忍耐力的提高,甚至学习能力,专注力也得到了提高。
- 实际来讲,编程工作一旦入门,基本生存是有保障的,在有保障的基础上去可以尝试其他事情的。
- 但是这个领域,想要求生存比较容易,但是要发展,一是要看自己的技术水平如何?二是是要看自己的运气或者平台。在好不容易进了这个圈子之后,发现依然有很多问题或者困境无解一样,无意之中读了CSDN的一篇长文程序员生存定律--目录,已经让我可以预见到自己未来的样子,发现这其实并不是我想要的。
- 简单概况的来讲,半路出家的程序员的计算机基础相对科班出身的人比较薄弱,甚至可以说是硬伤,如果真要在在这上面PK的话。当然实际来讲工作只要有一定的编程经验加上对业务的不断深入理解,工作上都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这显然与我的出发点有点违背,我想让自己对程序的理解更加通透一点,而不仅仅是完成业务代码,另外客观讲,工作强度有时是不低的,大量的精力被耗在这上面,有一次在与一个人聊天时,说你这最终的结果就是在干上2年,到银行带上几个人开发下你很熟悉的系统。觉得这好无聊,无论是技术上的提升,还有接触面的狭窄,还有未来的可能性的固化。当然业务方面的理解肯定是有一定提升的。
- 所以自己后面进行了多种尝试。这说起来就比较多了。不过是有个基本原则就是有时间还是得加强自己的技术能力,实际上自己也知道自己其实是处于一个什么水平,但是多了解一点总归是没有坏处的,在其他方向可能这也算是一种竞争力;第二原则就是往市场端靠,觉得自己性格趋向与价值观有点像这方面靠近。
个人品牌 作为职场人士,联系到个人品牌其实更多的是想让自己的工作能力与工作态度得到认可。但是这有时想起来显得很脆弱,主要是与自己平台关联,尤其是后端技术人员就不知道何谓个人品牌了。
真正的个人品牌应该是脱离于平台依附关系,还有自己的个人品牌。
- 不依赖于平台,靠自身的独特性,而不是平台的依附关系,具有价值的长期性。
- 个人品牌是与自己长期绑定的,是需要个人独立去长期产出内容或者其他东西。
2. 你有思考过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和问题吗?(比如个人经验,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
-
以个人定位为例,其实也有很多相反的例子,很多半路出家的程序员最后走的是很牛逼的,并不是说我这样的定位的就是完全正确的。
-
而从实际沟通来看,像上面提到的那篇长文的作者,我都沟通过询问过对于我当时所在平台及个人未来可能性的展望,也包括与一些名人沟通过,想知道他们的看法,基本上与我的判断相吻合,即便有些判断,自己其实是不想面对的。
3. 你形成的关于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的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的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人自然就成长了,这种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前提假设就是如果真的想要在这个领域发展,那么必然要与这个领域接近于很优秀的人才竞争,一是自己本身的知识储备不够,尤其是技术领域不仅理论而且必须要有相应时间的实践,二是自己本身条件也一般也缺乏相应的平台与机会。但是这个社会需求多变,有时就需要这种相对复合性知识储备的人,所以在复合型上面,自己可能还是有些机会的。
4. 你有认真思考过(定位、品牌塑造)这些概念吗?你对这些概念有没有什么误解?证据是?为了促进你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你决定要做什么?
品牌塑造上个人的理解好像有些偏差,现在的理解是提供个人有价值的内容,能在受众心智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但是实际操作,有时给人讲解一些内容时,有种无所谓的心态,爱听不停,听不听是你们的事,不想浪费多余的心情,而同时自己也本能的认为占领心智位置,这好像离自己太远了。简而言之就是在试图建立沟通,形成有效反馈方面做得不到位。所以接下来应该在有效反馈上多琢磨琢磨。
5. 决定这样做合理性(证据)是哪些?
- 这些都是长期有价值的行动,并不是一天,一周,几个月立竿见影。
- 有价值并且适合自己,有可能会为自己未来带来发展,带来机会。
- 能更加有效的参与社会协作,能更大的扩展自己的世界。
思考概念6:证据和概念 1、 你形成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意见)支撑的证据是什么? 一切的成长都源于积累,这是通过阅读,思考明白的。 2、 你有思考过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和问题吗?(比如个人经验、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 思考过我觉得是正确的,如果觉得现状差,其实就是积累不够。 3、 你形成的关于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的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的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人自然就成长了,这种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没有积累就没有成长。 4、 你有认真思考过个人成长(定位、品牌塑造)这些概念吗?你对这些概念有没有什么误解?证据是? 曾经不知道所谓的现状就是过往的积累,做事时很想自己能像牛人一样做的很好,可是自己积累不够,就想着找捷径,最终浪费了很多时间却还开始着手去做事,越来越焦虑,现状却没有一点改善。 5、 为了促进你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你决定要做什么? 每天学习,有耐心,多思考,观察,总结,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尽快地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6、 决定这样做合理性(证据)是哪些?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机是在十年前,其次是在现在。既然现状无法改变,我只能通过不断积累,改变未来。
1. 我目前个人成长的观点是受笑来老师影响:人一辈子都在不断成长,七年就是一辈子,所以我在不断地充实自己,而且看到那么多要学的,不像之前那么焦虑,因为从长期来看,我的时间还很长,可以逐一高质量攻破。 2. 在我的成长中确实咨询过不少人的意见,现在想想,他们都是从自身的经验角度给我的意见,从他们的角度看很合理,但是我需要结合我自己的意愿去思考别人的建议。 3. 我目前对未来有2中想法:一是考进事业单位,这个观点的前提是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在七年后成长为一个能在创业的浪潮中有一番作为的人,同时认为孩子的小学/初中/高中需要我花费大量时间去陪伴,而我在企业工作的话会加班加点,精力无法顾及孩子。第二个想法是学自己喜欢的东西,顺其自然发展自己的事业。前提假设是只要按自己的兴趣点把基本知识学会了,就能出现自己适合的行业,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也觉得自己在千军万马中挤不过独木桥,考不进事业单位。(谢谢老师设置的问题,今天让我从不同角度思考了自己的成长) 4. 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的能力不行,有些事不敢去做。爸爸说,有些知识很简单的,一学就会了。从此我便不再害怕,当我羡慕一种职业的时候,我便告诉自己,从现在开始学习,我会成为那个人。 5. 促进个人成长。首先要提高输入质量,其次利用好时间,先做最重要的事,不管别人的闲事。最后要知行合一,为自己的个人品牌打基础。 6. 5的做法的证据:都是来自李笑来的书。
思考概念6:证据和概念 1、 你形成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意见)支撑的证据是什么? 关于个人成长的观点:1)一切都是靠积累,成长、品牌、定位都需要时间,因此,需要有耐心。2)不能光想不做,dive进去在过程中确定方向,比如现在的个人品牌建立,你可能不一定能都想明白,但是你想明白多少就去做多少,然后在其中边做边学。3)成长过程中不要太在意外界评价,做事也不要怕失败。这些观点有哪些证据呢?a.过往经验,比如学习英语之前急功近利也没学好,现在知道了,需要给自己多点时间,比如看到别人做什么赚钱了,自己好像也想试试,但是没有卵用。b.专家和名人意见。
2、 你有思考过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和问题吗?(比如个人经验、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 个人经验非常相信,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得看说话的人是谁,有时候也有怀疑。
3、 你形成的关于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的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的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人自然就成长了,这种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第一个观点,积累,前提假设是只要学就能学会,实际上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学习的方式,有没有更快速的方式,而不只是依赖于自我努力。耐心有时候也是不灵光的一种。第二个观点,去做,前提假设是去做了就能得到经验,当然还需要关注时间成本,年近40岁你会去dive进考研的大军吗,所以前提条件时你选好方向。第三个观点,不要太在意外在评价,这里的前提条件时外在的评价没有用,实际上更好的表达是,应当不断听取评价中有意义的改进的信息,而对于确认是无意义的评价则不要太在意。 4、 你有认真思考过个人成长(定位、品牌塑造)这些概念吗?你对这些概念有没有什么误解?证据是? 没有,真没有,但是会有模糊的概念就是不断看书总结学习,能有一些进步。对于这些概念会有一些不care,就是觉得太刻意了。但是再想想,个人品牌个人定位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有时候不一定是故意而为之,你所呈现出的每个状态,交付的每个工作,都是你的个人品牌。在工作中,你是否是一个“靠谱”的人,生活中你是否是一个“有趣”的人,这些都是你的个人品牌。证据就是购物经验,是工作经验,还有一些老师讲的。 5、 为了促进你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你决定要做什么? 1)运营社群,一方面促进个人成长,另一方面通过做事并表达、显现出来,塑造个人品牌。 2)写作、画画。通过写作是一种非常好的个人品牌建立的方法,但是个人品牌一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让自己有内核才能有所谓的品牌,有个人品牌的前提是,你得有对他人有用的真本事。而真本事是需要不断积累不断练习才能获得的。写作一方面就是本事,另一方面,还是一个可以锻炼其他本事的好工具,比如逻辑。 3)要通过书籍、课程,耐心的提高真本事。 6、 决定这样做合理性(证据)是哪些? 1)刻意练习和一万小时定律告诉我们,通过时间可以获得某些能力。 2)写作画画社群运营是可以边学边做 3)相信教育有用
思考概念6证据与概念7论证 ————————————————————————————————————————————
(1)你形成的个人成长的观点(意见)支撑的证据是什么?
观点:1.要相信自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这个美好的未来是靠自己脚踏实地为基础的。 2.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不管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要让自己行动且思考。
(2)你有思考过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和问题吗?(比如个人经验、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
有过,但只是停留在想想的阶段。
(3)你形成的关于个人成长的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的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人自然就成长了,这种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积累。没有积累就没有进步,就是在原地踏步。有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人自然就积累了。我不以为然。成长不是凭空发生与给予的。
(4)你有认真思考过个人成长这些概念吗?你对这些概念有没有什么误解?证据是?
没有。
(5)为了促进你的个人成长,你决定要做什么?
每天朗读英文,跑步,并刻意思考逻辑课上的一个概念,结合生活并写在纸上。
(6)决定这样做合理性(证据)是哪些?
一切都靠积累。
实践出真知。只有自己做了,才能知道。
凡要有所成长,必有代价,而这个代价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是一个星群,星群比最亮的这颗星更加闪耀。---------------------------------------------------------------让我们一起努力,打造我们灿烂的星群。------------------------------------
看到老师的问题,我仔细回顾了一下我的职场个人定位。`
在刚刚大学毕业的时候,我只是希望可以进入一家大外企,因为当时师哥师姐们都说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要进入大公司,最好是外资公司,因为外资公司在培训方面做得更加优秀,应届生加入可以得到全面的职场训练(别人的经验或者是我眼中的“专家建议”),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职场素养,所以我并未对行业以及职业进行挑选,当时择业的标准就是大!外!企!
幸运如我,毕业后如愿进入了一家全球排名前5的医疗企业成为了一名销售。提到销售,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也许是赚钱多,但是老话说: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销售同样也是一个会屡屡受挫,问题频发的职业。当时大学刚刚毕业的自己并没有学习如何运用逻辑思考能力解决问题,不断进化,而是很长一段时间心情抑郁。此时发现公司部门的市场部是个“适合”女孩子做的工作,每天穿着的光鲜亮丽,出入高档写字楼,而工作只是负责花钱就行了。于是我的职业目标变成了进入市场部。(日常观察)
幸运如我,因为有着大公司背景,我还算轻松的转换了赛道,加入了一家医疗细分行业第一的市场部。因为是心之所想,所以格外珍惜这样的工作机会,也非常的努力工作。真正从事市场的工作,我才发现“光鲜亮丽”只是幻想,从前的自己太naïve,上市会前夕的通宵达旦,有限预算下的精益求精,线上营销的绞尽脑汁。当然这一切的汗水没有白费。在市场部工作的这几年,我系统的接触了市场部的部分工作内容,在课余时间努力增进专业知识并不断践行到工作中来,逐渐从一个小白晋升直至带了一个小部门。但是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职业瓶颈,因为没有前线销售经验再加之不是专业医疗出身很难对产品有深刻的理解,我的职业路线停滞不前。此时我开始基于自己的职场情况思考如何在职场走的更加长远。**运用SWOT认真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仔细思考了对自己未来职业的期许,和前辈沟通自己的职业发展想法听取更多的建议,并对未来自己想从事的细分行业进行了再次分析调查。**最终选择成为一名数字化医疗领域的销售。
要不是老师的作业,我也不会认真回顾我十年的工作经历。不想不知道,一想吓一跳。原来自己的前几年就是这么随意的对职业进行选择,而全然没有理性的分析,好在上天眷顾让我的选择一直没有太出圈,这也再一次说明我们学习逻辑的底层重要性:即对于我们重要的事情和抉择可以认真的进行思考,评判,选择,执行。避免走入“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大坑。
Liuda老师的逻辑课我一直有在听,这次却是第一次留言,真是惭愧。在此也感谢Liuda老师,课程真的是一轮比一轮精彩!我会继续和老师更深入的学习独立思考,更多的践行到生活中。
第四轮逻辑课 第五讲 概念6&7 证据和论证 思考以下问题: 1.你形成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意见)支撑的证据是什么? 一切成长都来自于积累。现状是过去的积累,未来需要改变的自己,从现在就需要开始积累,积累会有复利效应。 2.你有思考过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和问题吗?(比如个人经验、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 积累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积,是学与习的结合,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总结、反思、调整、纠正。 3.你形成的关于个人成长的(个人定位、个人品牌)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的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人自然就成长了,这种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以自动变好,这里的前提假设是知道如何正确的去积累,好比看好书,找到学习的榜样,加入优秀的社群社交学习,与长期主义者交朋友等等 4.你有认真思考过个人成长(定位、品牌塑造)这些概念吗?你对这些概念有没有什么误解?证据是? 思考过如何个人成长,有很长时间处于知识焦虑灌输式学习状态,认为只要学更多就能得更多,在学习上贪多而收效甚微,首先是学多做少,进一步就是陶醉于表面式学习,泛泛而不愿深入,无视类似逻辑课这样的基础课程。最后,就是明明知道自己有不足,却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曝露自己,不敢公开写、不敢公开交流,宁愿藏着掖着也不献丑。 5.为了促进你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你决定要做什么? 终生学习,持续践行,找榜样抄作业,与优秀的战友与社群在一起,打磨好基础技能,保持开放,保持耐心,不怕丑,日进一步,认定正确的事持续做,做长期主义者,与时间做朋友。 6.决定这样做合理性(证据)是哪些? 只要是正确的事情持续做、重复做、持续积累,我们笃信复利效应终将出现,定将收获肉眼可见的飞扬。 Mixin:29736 102班 力哥
第四轮逻辑课 第五讲 概念6&7 证据和论证
1.你形成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意见)支撑的证据是什么? 如今我认为真正的成长至少是心智逐渐成熟。心智的成熟可能来自不断积累的知识、不断开阔的眼界以及不断完善的思维。 因为一个心智不成熟或者说从未开启心智的人,基本上活在自己以为的狭窄世界里,很难有所成长,比如曾经的我。 《把时间当做朋友》里提到:“一个人的心智是他的知识和经验的总和,也包括他的思考方法和思考模式。”
2.你有思考过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和问题吗?(比如个人经验、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 在阅读了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做朋友》后,结合自己曾经的经历加以思考,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新知识以及生活里的实践,证实了心智对于我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比如曾经有身边的朋友说我天真、有人说我“闭关锁国”、有人说我总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有比我年长很多的人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要改变思维方式。而我都一一略过,因为我全然不明白他们话里的意思。那时候我的心智还未被开启,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3.你形成的关于个人成长的(个人定位、个人品牌)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的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人自然就成长了,这种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我曾经也以为到了一定阶段自然就成长了。 前提是要知道成长是什么意思,明白成长意味着什么。像曾经的我根本不明白成长的意思,只是总听周围的人们那样说,于是我就顺其自然地相信了。无知盲目地随大流了。
4.你有认真思考过个人成长(定位、品牌塑造)这些概念吗?你对这些概念有没有什么误解?证据是? 曾经很少思考过这些概念。特别是个人定位和个人品牌这两个概念以前一无所知。 对于个人成长,我也只是模糊的以为随着年龄长大,经历的事情越多就会成长。
最近一年我对这些概念思考比较多。近期的思考来自于我对自己过往经历的反思、高质量书籍的阅读思考、接触不同人群给我的启发以及我对未来的思考。 2017年加入不出局写作群,在一次线下活动里,我听到社群的老大覃杰专门的“关于打造个人品牌”的言论。那是我第一次认识“个人品牌”这个概念。之后在笑来老师的书籍里也接触到了,并在定投践行群里听到了Spenser老师对个人定位和个人品牌的更为详细描述。
5.为了促进你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你决定要做什么? 第一,继续阅读高质量书籍,并做到只字不差的阅读和反复阅读。然后思考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第二,在发表观点时尽量运用所学的逻辑知识让自己的观点越来越有逻辑性。 第三,通过写作,持续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定位在科学育儿并逻辑清晰方向),建立起自己的个人品牌。
6.决定这样做合理性(证据)是哪些? 这一年多里我通过阅读高质量书籍,让我心智逐渐开启。我的思维模式不再固化,关注点逐渐从原来的短期、急功近利等转变为长期、持续积累上。 并且我遇到了一群与现在的我相似的长期主义者,他们当中很多人比我早开启心智、比我早有成长,看到他们,我更加坚定做长期主义、长期持续积累。
Mixin:38750536 VX:18320898803 102班 张漫
结合个人成长思考证据和论证
你形成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支撑的证据是什么
- 个人品牌没有
- 个人定位:
- 自己定位要成为一个多赚钱的工程师。 但是究竟什么是多赚钱并没有评判标准的。究竟怎么达到多赚钱并没有评判标准的
- 定位自己要作为一个美女,有吸引力的人。所以在护肤上面不遗余力。花很多钱。交很多智商税
- 观点的支撑:
- 因为自己觉得自己需要钱,所以工作的意义就是多赚钱。究竟要多少钱才开心快乐其实并没有想过。自己这个观点的形成过程一是成长过程中曾经有段时间缺钱。所以要赚钱这个目的非常清晰的刻在了自己的脑子里。 二是因为那么在意钱,所以看很多东西总是跟钱关联在一起,而不去思考钱之外的意义。
- 定位做一个美女,是被很多美妆,医美号或者时尚号,洗脑,好的形象更有吸引力,更容易被人接受,更好办事,行走社会
你有思考过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和问题吗?
没有
- 对于钱的欠缺,其实现在已经解决了即便的物质生活问题。可以换个算法了
- 漂亮的外表带来的便利是有限的。而且漂亮这个事情是多面的。在理性的范围内,投资外表并没有问题。但是不要被各种商业目的的观点带偏了
你形成的关于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的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的人觉得得到了一定的阶段人自然就成长了,这种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没有
你有认真思考过个人成长(定位,品牌塑造)这些概念吗?你对这些概念有没有什么误解?证据是?
没有认真思考过,以前觉得这些都是哪些要卖广告的人才做的。 凹人设等等,都是演员。自己去扮演一定的角色。
为了促进你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 你决定要做什么
- 生活,学习,工作中不断践行独立思考
- 学习的时候,要逼迫自己写出,输出,要不就白学习了。
- 学会销售课,学会表达自己,销售自己,以此反过来来影响自己
决定这样做的合理性是哪些
- 独立思考,是防止自己被各种不同目的的言论带偏。而在信息浪潮中迷失自己。
- 学习的输出,一方面是整理自己的逻辑,把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输出一次。另外一方面是为了复习。
- 学会销售,是为了让自己和这个世界更加好的融合在一起。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学会独立思考的同时,也要学会使用这个世界的资源,同事也反馈给这个世界,让世界变的更好。
- 主动学习,看论文,资料等等,要学会去寻找作者的论点论据,论证过程。然后去分析这个论证对不对,尤其对因果关系,要去分析是这个原因吗,这个是唯一的原因的吗,还有其他原因吗等等。
结合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思考概念 证据 和 论证
-
你形成的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的观点(意见)支撑的证据是什么? 其实这句话有点读不明白。个人成长的观点,比如,怎样才算是成长?成长的过程是怎样的过程? 证据,李笑来老师的书,把时间当做朋友,当时读到兴趣的问题,让我豁然开朗。 还有自己从小学习的经历,让我觉得,只要是踏踏实实在努力,就会有所收获。 大学时曾经跑过好多别的学校去蹭讲座,大概都是些文学、历史、人文这类,比如姚国华、邓晓芒、苏德超,也有一些科学主题的,比如曹天予,还有有次在武汉图书馆听的关于汉口建筑变迁历史的讲座。当然这些记起来的是自己印象深刻的,还有更多讲得并不怎么好的,已经给忘了。 课堂上讲得不错的课,有,一位教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老师,何英,后来还听了何老师的法理学基础和知识产权法。何老师是那种讲座式的老师,他的讲课才叫讲课,常常是旁征博引,偶尔跑题。高等数学的老师讲得也很好,数学是门实打实的学问,老师的水平一下子就看出来了。还有张量分析、地球物理反演课的朱培民老师。 这几位老师的课,或者是老师讲得有趣,或者是课程本身有趣而且精彩。与上的其他一些念ppt的课相比,这些课和这几位老师才是大学精髓的所在。 不过,这些也让我感觉到,对于教育,就是要广泛接触新的东西和牛人。可能十个里面有9个你都觉得没有你预期的那么好,甚至会有很烂的情况,但只要听到了 见到了一个对你很有启发的东西,那就是很大的回报。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
你有思考过这些证据的有效性的问题吗?(比如个人经验、名人效应和专家意见) 不同人的个人经验可能会导致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由于不知道学这个有什么用,而决定去学和不去学的选择,就是基于自己过往经验的选择。所以,个人经验 他人经验只能算作是一种参考,需要广泛阅读。 名人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娱乐领域的专家。尽管娱乐领域可能没有专家,他们可能只是幸运的傻瓜。这些相对更不靠谱一点。 有真正专家存在的领域,咨询专家意见是很有必要的。
-
你形成的关于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塑造)的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比如有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人自然就成长了,这种观点的前提假设是什么?) 闭门造成、坐井观天、孤芳自赏,这些无法让人成长。 成长,只能是广泛交游、学习、和别人链接之后的结果。但是做到后面三点却补一点马上见得效果。 成长和投入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可能甚至出现投入越多,越是看起来没有成长甚至是倒退的结果。不过这是从短期来看的。如果从长期来看,5年十年,那前后的差别就很明显了。个人成长上的长期主义。 听过一句话,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一年内能够做到的事情,而低估十年内能够做到的事情。
关于人的自然成长,我认为是描述了这种【非线性】关系。所谓的一定阶段,是在足够的积累之后突然让你感觉到的飞跃。但这只是描述了现象,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我什么也不用做就能成长。这是胡扯,得出这个结论的人,只看到了“自然成长”,而没看到之前的种种行为、行动、输入、努力。
-
你有认真思考过个人成长(个人定位、品牌塑造)这些概念吗?你对这些概念有什么误解?证据是什么? 个人定位: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后要从事什么工作。你生命的最大意义在哪里?这些,其实还没有很好地认真深入思考。每次可能就是停到这里,想出了问题却想不到让自己满意的结果。 个人品牌,完全没有想过。之前的想法是过自己的生活,世间万事并不都与我相关。但是,要想占据社会资源,就必须让世界认识到你,认识到你的独特和不可或缺。这就需要塑造个人品牌。销售课也在听了。得行动起来。
-
为了促进你的个人成长(个人品牌、个人定位),你决定做什么? 多和别人链接,多了解世界,增加输入(好书、和牛人多交流),然后更重要的是要践行。行动才能真正的成长。做事可能会犯错,但是也可能成长。
-
决定这样做的合理性(证据)是什么? 感觉这个问题和第一个问题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