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feelings
beyond-feelings copied to clipboard
第五轮作业1:分享一个自己过往的经历(可以是投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是否掉入了有限注意偏差的坑 (熟悉效应、聚焦错误、易得性偏差)以及思考你决定如何采取行动来应对有限注意偏差?
健身领域 以往在锻炼身体身体过程中一直以为肌肉与力量是对身体健康最好的证明, 后来在参加张展晖老师在得到上的课程,以及对他出版书籍《掌控》的阅读 ,了解到心肺功能才是对人身体最重要的指标。 从此开始学会了科学的锻练方法。 通过这次逻辑课的学习,才发现自己掉进了有限性偏差的逻辑陷阱, 原来自己之前受到媒体以及身边人的影响所做的决策原来是有很大问题的。
熟悉效应
足球领域,在学校时期,一个同学问:世界上最好的足球队是哪个?我脱口而出曼联。 为什么?我回英语课本上不上这么说的吗,然后得到的是:你看课本毒害了多少人?笑脸。
后来,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原来不是这样的,世界上的顶级球队好多。现在的我会,出现自己熟悉的或者不是很清楚的,如果没有调研,不会直接选择,先调研,确定权衡后,再选择合适的那个。
聚焦错误
我是一个挺爱钻牛角尖的人,特别范聚焦的错误。
比如最近在公司,之前就老把精力聚焦在,大家是不是没有配合好,是不是流程上有问题,管理有问题。然后中午吃饭的时候就跟同事谈论这些事,更加聚焦在这些事上了,反而越觉得有问题,然后上班时间又开始聊。
这礼拜,开始反思,开始不那么要求过程中的完美,然后告诉自己和同事,都是赚钱,不要抱怨那么多,然后不接同事的话茬,尽量跟他说解决方案,自己也做自己的心理建设,来慢慢走出这个错误。
聚焦错误 之前开淘宝店的时候,特别在意店铺的装修、类目的划分等细节上,看别的店铺感觉都装修的好土嗨,挺看不上的,但是却忽略了关键的流量、转化率、客单价等因素,虽然满足自己的一点品味上的追求,销售的成绩却远远不如其它店铺,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真的是视野太狭隘了,不能只看到自己在意的因素,而忽略市场运行的规则
说一说我的个人经历,也算是自己的复盘。做自由职业者以来,大部分收入来源还是“印度尼泊尔旅行代购”,断断续续地也做了近一年半地时间了,中间有尝试顺带做过民宿助理到店长,中文地接导游,部分私人旅行订制。这近一年半的摸索当中,一个人跌跌撞撞,走了不少弯路,也去了不少地方,最后被滞留在尼泊尔2个多月了。。。加起来,这都是在海外待的最长最长的一个国家,都快半年了。
说起来很惭愧,半夜听完课,怎么想着来写这段经历,总感觉,到现在都不是特别清醒。因为自己掉入有限注意偏差的坑是在太深,以至于不太敢想写出来,想换个话题来“忽悠”一下这个作业,(是不是对自己太不认真了?!人的思维认知意识偏差,想必很多人和我一样,从这里就慢慢和牛逼人物拉开了巨大的差距!)——这算是“易得性偏差”认知层面的错觉。
从这今晚课程学习当中,针对主要这三个问题来分析且反思个人的“坑”,
1,熟悉效应:
刚刚到国外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只跟之前熟悉的朋友联系,很大一部分上都受他的影响,而拒绝了向外,去认识更多的人和圈子。 那时候的心态,就是”他“人很好,国外其实很乱的,不要轻易的和别人交流说话。。。(真的是胆小,各种不良新闻看多了,现在想想,还真的是特么傻逼)。也算得上,过分依赖已经熟悉的人和事,却不踏出新的一步。
2,聚焦错误:
这个角度真的不知道如何去写,可以说是自己的定位不准,再具体一点的就是:垂直细分不够(可能时间花的还不够,还在摸索中)。
比如说自己规划或正在做事的流程中,常常犯以偏概全观念,磕磕绊绊,要做的事和不要做的事,常常有种混杂,以至于做事没有重心!
反而会觉得时间过的非常快,时间不够用。。。:】(想想自己天天待家里隔离着呢,没有往外跑市场,都觉得时间不够用,还经常熬个夜。。。)
个人时间与做事管理,意识聚焦在那里真的很重要。
3,易得性偏差:
认为自己做了几次不行,就不做了,比如说最近朋友们让我户外直播!! 受打击的是,互动量,涨粉不多,就很想放弃了。 最近就是一个显而易见多例子。。。 还有就是作品一直没有跳出自己的圈。
解决方案:
1)思维层面: 1,行动了再说结果,后面的改善意见跟上来。 2,多自问自答,自我提问,要理性且客观。比如说,问“什么是更重要?“ 3,用“滞后判断”这一技巧来对待自己急于做决定的心态,保持耐心 4,求知:以在获取新知中成长,更要从多维度角度去思考问题,保持进取精进
2)小技巧日常可以天天做: 1,健心:写反思日志,复盘,待办清单,多鼓励他人 2,健身:提高自己的专注稳定能力,冥想瑜伽习练, 3,健脑:重复重复再重复的把一个理念与底层框架给摸清楚,阅读,践行与他人多交流反馈 保持学习思维按摩与心里建设课程——践行群内的逻辑课 自我缺哪补哪的进修学习,保持成长的心态 4,践行:教是最好多学,学会分享,和同行战友一起进步
3)心态:不轻言放弃 通过持续的努力,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通过以上的执行清单,提升个人的场外赚钱能力。
PS: 尼泊尔封国第68天,海外尼泊尔隔离第三个月开始,真心的觉得这段时间是自我“闭关修炼”最佳的时间。:)
欢迎战友交流:
常驻印度尼泊尔,不定期游历其他国度,正在努力做旅行自媒体路上~~
微信:julsfighter
希望和你成为战友。共勉,一起进步~
碎碎念: 本来想先看践行群成员写的作品之后再来写自己的作业,想想这种行为意识有点在盗取他人的成果,反而没有写自己原创作品的能力了,更不能深刻的“认识自己”。
写于2020年6月2日凌晨🕛in Nepal at Kathmandu
易得性偏见:我们大都对自己熟悉的信息记忆深刻,看到的只是我们想看到的,逻辑漏洞时时刻刻影响选择,而人生就是选择。当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就喜欢看排行榜啊推荐啊,因为易得啊,所以就觉得那就是真的。小城市没有高端品牌,比如洗衣机,我就长期以为西门子就是高端的,最好的,看了那些豪宅的视频,发现并不是,高端的,高得多的多的是。 改进:持续学习,重复重复再重复,持续定投知识。
刘老师讲课越来越好,第五轮的逻辑课,讲出来很有逻辑,配图也很专业。今天讲的三个偏差也是层层嵌套,课程听起来很舒服。
1 熟悉效应
“我线下见过这个团队,挺靠谱的”。 这是有人向我介绍区块链项目的时候的说法,我还信以为真,见过项目方总比没见过好吧。其实大家根本不懂得如何投资初创团队。
我也是这么向别人推荐笑来老师的“我线下听过他的课,所以更加信任”。
真庆幸自己遇到了笑来老师,熟悉效应起到了作用,也不至于是反作用。
亲戚因为我毕业去了一家国企,就开始购买这家企业的股票,结果可想而知。
2 易得性偏见
牛市的时候,我们听到看到的都是买就赚钱,人们都很兴奋,发誓要在这个领域干一辈子。 熊市的时候,我们看到听到的都是赔钱割肉,人们远离这个领域,认为自己是个韭菜。
其实,总有人一直在赚钱,只是我们看不到。
易得性偏见,还有一个影响,我们喜欢做点什么,那些定投的人,不会被人们看到,因为太枯燥,人们喜欢看新闻,新闻上都是生动的例子,极端的例子,那不具有代表性,而我们以为那是每个人的例子。
3 聚集效应
我们的注意力容易被引导,好处是在心理学上,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负向情绪和心理,转向了正向,就有了塞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和木心先生讲的是一个道理。
不好的地方是投资上,容易被误导。当聚焦一个项目的时候,会因为熟悉而认可,认可而总看相关新闻,也听不进劝说,认为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团队,改变世界的项目。
一叶障目,初恋的人也是这样的。
投资上可就吃亏了。
4 应对方法
转移注意力,不再研究项目,不去看K线,不预测市场。
定投。
剩下的注意力去场外赚钱,摸索新的赚钱方法。这个时代总有新的需求,如果收入越来越高,也印证是满足了更高的需求,跟上了时代。
- 最近在读一本书籍《别独自用餐》,这本书,其实是内心自己看得特别挣扎的一本书,本身对于社交技巧这个话题,内心还是或多或少有些排斥,所以对于介绍各种社交技巧的书籍,天然有些排斥。
- 但是很庆幸学习了一些逻辑课程,内心有温馨提醒,就是觉得这种思想有问题,尝试着不断再去阅读,去找内心排斥的原因(抵抗易得性偏见),我开始发现还是自己对于社交这个概念理解错误,以为社交就是总是花心思去与人交往,搞关系,其实内心讨厌与排斥的是那种一味索取的社交(犯了熟悉效应)。然而真正的社交,不是索取的心态,而是付出的心态,是帮助别人更加成功,并且成就他人的同时也成就自己。但是社交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首先你自己要成为一个值得他人交往的人,怎样的人就是值得交往的人呢?笑来老师总结了三个条件“一技之长+追求进步+真诚热情”。如果你满足不了这一个条件,那就势必你学习社交技巧的前提都没有,你最好要做的事情就是专注于自己的成长
- 于是在逻辑课程的帮助下,我第一次体验,从一本原本自己排斥的书,克服内心中的反抗,并且做好心理建设后,发现竟然成了一本自己很认可的书籍。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特别感谢最近学习的逻辑课程,谢谢liuda老师,成功的一次经验,让我更加重视逻辑课程的学习。
我的易得性输入
我是干审计工作的,我的工作就是找问题,财务、工程,工程哪里的材料花费太高,表现异常,然后体到细枝末节,比如排水费用比较高,就要去研究,什么时候产生的排水费用,那段时间是不是确实在下雨,一台水泵抽水每小时能抽多少水、每天得花多少台班费……
有时候会对工作感到厌恶、想吐的感觉。可是要吃这口饭,即使不想干,也得找理由,比如向领导汇报:觉得自己出差太多,想休息一下。这样会比直接撂挑子要好吧?
知道了易得性偏差的存在,我怀疑我是活在由易得性输入构建的虚假世界中。
这个世界和现实世界是有差距的,并且差距或许还巨大到无法想象。
-
干同一份工作(审计)久了,加上剩下的时间,大部分都用来在践行群学习践行了,最近又在和刘老师学习《Beyond Feelings》(惭愧没有学好),批判嘛,激活元认知能力,不断掂量自己的底层操作系统,改进自己。感觉自己成了井底之蛙,被存在各种问题的世界包裹者,对之外的事情一无所知,好像世界就是一团糟的。其实不是,只是缺乏勇气的自己,把自己禁锢在了井底。
-
而严谨的做法,应该是承认自己的局限,不要过度概括整个世界——承认还有很多地方自己并没有勇气走出去看到过,对那些没有看到的应该承认自己对其一无所知。
另一个易得性偏差存在的发现
昨天中午在单位附近一个老人开的小餐馆吃午饭,就发现电视里一个饰演女教师的角色,女教师被评为优秀教师,显得很有优越感,仿佛对优秀教师的身份感到优越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我突然想到了我的老父亲,经常在对别人说起自己是副科级干部的时候,充满了优越感,给我的感觉他的世界仿佛就是一个金字塔,他是属于处在中上部分的,而从我的视角看过去,他已然成了井底之蛙,喜欢看电视的习惯害了他,让他对电视和工作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并且缺乏敬畏。
上面这个例子这也是一种易得性偏差的形成过程吧?
记得在2015年的时候我参与了一个投资项目,当时是以公益为名头的消费返利项目,平台的初衷是当消费者去商家购买了东西以后,商家只需要将利润的一定比例打入平台,平台即可将利润分配给消费者,商家及做公益,平台负责联盟众多商家一起加入平台,给到的一个结果就是消费不止,返利不断,而且还做公益。 这是一个多方受益的事情,当时捐赠的对象也是(中国**科技基金会)所有的背书和逻辑都让我对此项目深信不疑,觉得这个真是利国利民的好项目。给基金会打电话了解了项目的真实性后,就百信不疑的加入了这个项目,直到项目最后崩盘才明白自己对项目的判断及选择标准是多么的无知,但是虽然无知也还是没有清晰的逻辑去支撑对于具体的事情做一个清晰的判断,直到学习了逻辑思维后才让我更加清晰明了,这些错误到底隐藏在哪里,当初是什么支撑我去做抉择的?
熟悉效应
这个项目是通过一个关系很好的大姐介绍的,因为跟他关系好所以对于他介绍的项目天然就有熟悉感(如今才知道这种判断的错误),接着打电话给基金会,得到验证后更加觉得基金会合作的项目肯定是没有问题的项目(依然不去思考基金会与项目背后的合作内容及逻辑关系),依附于对基金会的信任来判断项目可行与否,这就是熟悉效应带来的结果,认为熟悉的人或者熟悉的机构合作的事情也错不了。
聚焦效应
对于基金会有一种与身俱来的信任感,认为只要基金会认可的事情一定是靠谱的事情,难道你自己的判断会颠覆一个基金会的判断?由于这种价值观的存在把项目靠谱与否的重心全部放在了基金会的焦点上,只要基金会靠谱,项目肯定靠谱,基金会是中国**可基金会,这是几十年的基金会肯定靠谱,所以项目靠谱。
最后的结果大家也是可想而知了,项目崩盘,警察介入,该干嘛的干嘛,就这样草草结束了一个“伟大”的商业与公益相结合的互联网+公益项目。
逻辑思维的重要性对于我们投资也好,判断事情的可行性也好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底层逻辑,他无关任何背书,无关任何人情,我们要独立任何因素去理性判断,理性剖析,才能拨开云雾见真相。只有你有强有力的逻辑思维才不会被各种包装所干扰,也不会被各种名头而唬住。
从这件事情我深刻的认知到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如果当初不是自己醒悟及时可能如今我还在里面深刻反省,有时候人间和地狱就是那么一瞬间的事情,这一瞬间的抉择决定了我们走向哪边,支撑我们做这个抉择的就是我们拥有的最重要的逻辑思维。
感谢刘老师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这些系列事件的本质,同时让我慢慢的健全自己的逻辑思维,努力做一个独立思考者。谢谢
我的mixin id:37308132 期待与战友的交流~~
分享一个自己过往的经历(可以是投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是否掉入了有限注意偏差的坑 (熟悉效应、聚焦错误、易得性偏差)以及思考你决定如何采取行动来应对有限注意偏差? 我喜欢健身,记得是从初三开始的,当时和我同一个宿舍的哥们天天在寝室熄灯前趴在床头做俯卧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就跟着做了起来,一天天坚持,很快就起到了效果,原本瘦弱的身体开始有了点肌肉。 就这样我断断续续的做着俯卧撑,身体也越来越强壮,直到大三大四的时候,我接触到了徒手健身。原来俯卧撑只是徒手健身的一部分,而且俯卧撑还细分成了很多种,我开始加入了引体向上、深蹲、桥、倒立。 再到最近这两年我的肩颈出现了,看书看一会儿肩膀就开始酸痛,而且起床后经常感觉脖子像落枕一样。为此我还参加了几节针对肩颈问题的瑜伽课,课堂上我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有多么的僵硬,一个简单的动作做得我满头大汗,而且身体还不停的抖动,动作还各种变形扭曲。老师戏称我的肩膀为“金刚肩”。 经过两年多与肩颈做斗争,我才意识到我的肩颈问题是因为之前长期不当的锻炼方式造成的,每次运动前从不热身,运动后也不拉伸。之前正值青春年少,身体处于巅峰期,没有什么问题。过了30岁,再加上工作需要长时间伏案,常年的坏习惯积累的问题就出现了。 原来强身简体可锻不仅仅是增肌,也要锻炼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度,还有心肺功能,热身、拉伸、有氧运动、规律的饮食睡眠一个都不能少。
我试着从有限注意偏差的角度来分析我的这段经历。 熟悉效应: 我们从小就在体育课上了解到了俯卧撑,我看到身边锻炼的朋友做的最多的也是俯卧撑,也正是我的那个同学让我做起了俯卧撑。我从这些熟悉的经历中总结出的认知是强身健体就是做俯卧撑,做俯卧撑就是强身健体。 易得性偏差: 俯卧撑是个看上去很容易做的动作,也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锻炼方式,我就把我看到的当作锻炼的全部,而没有去通过书本,通过其他渠道去了解锻炼。 聚焦效应: 我看到身边的人做俯卧撑练的很壮,我没有去深入了解就跟着做了,直到自己的身体出现了问题,才开始关注拉伸、有氧运动。
要采取哪些行动来应对有限注意力偏差呢? 打造自己的多元思维,不断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 养成每天记录反思的好习惯,分析自己每天有没有跌到有限注意力的坑里面,下一次怎么避免; 有的时候如果能听取不同人的意见也可能会有帮助。
mixin id: 37204718
例子1
我以前刚喜欢上跑步的时候,每周都要跑三四次,其中还会有一次长跑,15公里以上。因为喜欢跑步,而且越跑越好,让跑步这件事成为了一件“舒适区”里的事情。后来意识到一个问题。跑的越多,就越只做一个运动,导致的结果是,跑步的速度上不去了,肌肉耐力好了但是力量却变差了。后来,增加了“cross training”,比如游泳,无氧运动,等;并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减少肌肉损失。
一件事情做得多了,越做越好的同时,容易变得狭窄,忽略掉别的可能。更倾向于继续只做这件事。一方面更容易有成就感,另一方面陷入了“舒适区”。
所以不断重复做一件事情,不断打磨,不断精进的同时,时不时跳出来,反思一下,思考别的可能性,有没有别的互补的、延伸的可能。
例子2
一开始进入交易市场的时候,选择标的的方法和途径,竟然不是认真反复看白皮书,而是去找评论,尤其是“权威”的评论。哪怕心里清楚理解标的本身是最重要的,但就是忍不住去看“权威”怎么看。因为看白皮书太麻烦了,“权威”的观点多靠谱啊。
谬误在于,一方面,“权威”的观点一方面可能是“忽悠”,另一方面哪怕他是认真的,但背后的假设、买入卖出时机、资金配比、风险对冲等等,“权威”没法都告诉你。
另一方面,想去找“权威”的观点。也是因为从“权威”那里找结论更加“易得”,全不费功夫。
Easy choice, hard life; hard choice, easy life.
坚持做有有意义的决定,做选择不能根据难度,而是根据其正确性和意义。
马上去看了一下我现在投资的股票,沪深比美股大概是4:1 之前买股票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阶段,大量的查看我从事领域的上市公司,虽然后来没买,那是因为听从了“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忠告 洗脑广告为什么有用:一直在循环播放,不知不觉中就进入了你的潜意识,即使知道这些东西是不靠谱的,但在想到送长辈礼物时,还是会第一个想到脑白金...... 传销洗脑术也是在用单一信息不断重复,提高熟悉性 给晚辈推荐大学的时候,好像大部分都是我上大学的时候所在的城市,我熟悉的那几个专业......
之前在看记忆术的时候,把 要记的东西 和 新奇诡异的想象 结合,是不是在使用”易得性偏见的生动性“帮助记忆 为什么感觉世界越来越糟,媒体大肆报道负面新闻,在想事情的时候,总是会想到这些,受易得性偏见的 影响,所以得出世界正在越来越糟
分享一个投资的事情:自己使用了很多的小米产品,手机、空气净化器、净水器、电蚊香…甚至电池。这些产品的使用体验很不错,因此自己认为小米公司未来一定会很牛逼,那么买它的股票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 但这个投资决策不仅受到了 熟悉效应 的影响,而且,当我在买小米股票的时候,一直被各种5G、物联网的概念轰炸,认为小米公司未来在这方面的发展不可限量,这样的 聚焦效应 让我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虽然,我目前依旧看好小米,但知道了自己曾受到这些 有限注意力偏差 的影响之后,在未来选择投资标的时,会多一个心眼儿。
在工作当中我经常出现工作的成果与领导需求存在很大偏差。在执行过程当中,遇到疑难问题,不是针对问题寻求解决方法,而我总想套用已有的认知,强制将其归类为我熟悉的领域,这就是翻了熟悉效应和易得性偏差。
过往经历
17年的数字货币牛市估计是不少人在这个领域,甚至是自己在金融投资领域见过的最为疯狂的时期,2017年9月4日,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其中就有禁止直接使用法币参与交易,市场的恐慌达到最高点,印象很深刻当时以太坊也就8百块钱左右,在那个时间点我笃定的认为这一些列政策是无法对基于去中心化技术的区块链发展有什么根本性的负面影响,于是用当初在云币的现金快速购买以太坊及其他数字货币,后面以太坊则涨到了1万元。可以说这一波操作之后市场的走势已经让我感到恍惚了,接着是各种ICO,看到群里有人说什么项目,首先对传达这个消息的人还是相对来说比较熟悉,同时整个大家的情绪也很高涨,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过往的审慎屈从于这种熟悉效应,聚焦错误,自己也是心急火燎的投,甚至上班间隙,跑到洗手间进行了一些列繁琐的操作,又是邮箱实名认证,又是转账。之后有段时期与一些朋友走的近,听他们说搞什么项目,可以说熟悉感让我忽视了自己心中的理性声音,也估计是感觉这些钱来的比较容易,于是也就投。基本上这么几次搞下来,可以说把9/4的战绩都折回去了。
说到这里,想起几年前看到的一部电视剧《温州一家人》,其中就有一个场景,民间疯狂借贷,几乎每个人都沉寂在这种财富的喜悦中,但是其中有一个人却越来越感觉事情不对头,甚至有一种强烈的危机将要来临的感觉,于是自己在被别人说是傻子的时候抽身,甚至自己也离开了温州一段时间。最后当哀嚎遍地的时候,这个人则是心存侥幸的倒吸一口凉气。
如何应对
作为人类,天然的对于熟悉的东西有种信任感,尤其是当周遭的人都一起兴高采烈一致认同,并且大家都很聚焦去分析,去评判某个标的时。这个时候几乎很难不跟着大家走。
- 有限注意偏差,个人理解受到个人精力与接触面的限制,有时是很难以避免的,针对于投资领域,如果确实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水平与认知有限,但是又不想错失机会,则以较小筹码去投资。
- 另外,专门抽出一些时间让自己冷静下来,或者去寻求非同质化的反馈,比如尽量减少与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人讨论与分析,这样在时间与沟通的全面上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些有益的反馈。
- 还有一点,就是靠自己长期的积累,无论是投资标的还是其他方面,只要有时间上的保障,那么对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的理解上还是有一定保障的,就跟开车一样,驾驶时间长了,各种路况都有一定的经验,可以避免一定的坑。那么同理对于有限注意的坑,如果之前也是有过一些经验,至少在这个领域可以警醒自己。
Liuda老师,认真看来交作业了
最开始进入投资领域,是因为理财经理的介绍。经过分析我的定位,最终建议我购买纸黄金。期初也没有太当回事,大概一个月后,哪位经理告诉我:“黄金价格涨了!”当我看到那些红红的数字时,顿时兴奋起来。在接下的一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盯盘”,预见价格下跌时就想卖,盘算着还能够赚多少;价格上涨后就像买,打算把赔掉的再赚回来。
熟悉效应 那段时间的收益不错完全是因为大势所趋,直到现在我还觉得黄金能够赚很多钱。自认为熟悉黄金业务的我逢人变吹嘘自己的战绩,很多人都会以羡慕的眼光看待我。那感觉确实不错。 事实上,直到现在我再也没有从黄金业务上赚太多的钱,很明显这是一个有天花板的业务,并不是一个有成长“加速度”的标的。自认为熟悉项目的我实实在在的吃了亏。
易得性偏见 第一次投资前的判断完全是由理财经理做出的,后来的交谈中我得知他们在更早期就已经非常关注黄金市场,每次涨跌都未曾变动,几乎一直持有,所以,长期看好是他们的投资策略,我不过是搭了顺风车,捡了便宜而已吧!
聚集效应 自己本身没有选择标的的能力,当第一次投资成功后,我完全认为投资=黄金。所有与黄金有关的信息我都想看,都愿意吸收,浪费了大量的注意力。 如果我那是听到有人给我讲投资底层逻辑的化,肯定是听不进去的。“人不理财,才不理你”是当时的“座右铭”!?我理财了,所以赚到钱了,这是当时实实在在的“逻辑”! 聚焦效应让我吃了亏。
应对行动方法 明确投资进场前应当具备的条件和需要避开的坑。 在学习完相关知识后梳理投资底层逻辑:选择的标的具有成长的“加速度”吗?持有标的时长要多久?我会以自己多大份额投向标的,采取定投策略还是一把梭?
完全确定后要毫不犹豫的严格执行策略。把自己帮到船上,不下船,比如设立一个独立账户,就当钱丢了。
转移注意力,不再研究项目,在一个常常的周期后得到答案。剩余精力完全用到场外赚钱上面来,用到定投自我学习中去。
有限注意偏差:
熟悉效应:
掉的最大的坑就是我一直等到2019年开始才对美股进行投资。此前一直是买网络上普遍谈及的市场基金。说到定投基金,虽然我是每月在定投,可基金经理人却时不时在改变基金的成分,基金经理人是不是被换,他们将个人成分添加其中,导致的结果是经过五年时间基金依然是半死不活,没有任何起色。
而优质的美股由于自己的不熟悉、因为不知道如何操作导致一直没有采取行动,直到去年听了笑来老师的课之后才开始去行动,去购买优质股,之前的五年却错过了美股。
易得性偏差:
2014年因为在电视上看到某个P2P平台,有某大牌站台,于是我开始投了那个平台,根本没去真正详细调查了解该平台。看到起初的几个月都是正常回款,就想当然的认为以后也会正常回款,就因为这点就在该平台上持续投入,结果18年碰到了真正的黑天鹅。许多P2P平台跑路,我这个也没幸免,导致绝大多数资本被套、没法回来。这真是血淋淋的教训,误以为前期没事,就会以后永远都不会有事。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
聚焦错觉:
联想老师昨天的课程想到了一点。大多数人一说到投资就会把焦点放到投资技巧,完全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个人健康、持续进步和外赚钱能力。把所有精力投入到投资的技巧上就是犯了聚焦错觉,真正需要做的是看看自己有多持续的场外赚钱能力。
湘妹子在上海-彭志向(视频号:彭志向)
熟悉效应。 大学毕业有好多年了。近一段时间由于亲戚的孩子要去念研究生了,所以就经常接触到了GRE和雅思。接触的过程中,慢慢就其有了些了解。完了以后,突然有一天就想到,为什么在自己念大学的时候,就从未想过要去考个GRE或者雅思呢?想了很久自己当年念的是一个普通的二本。我们专业没有一个人参加这样的考试,一个宿舍里面也没有。包括楼上的,楼下的。当时差不多就是处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当然学校的广告墙还是会贴着TOFEL,GRE,IELTS的广告,但是看到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不关我的事,这是和我不在一个世界里的东西。然后过去了,然后就大学毕业了。然后现在又想起了。
写这段话的时候,并不是说这种考试多怎样怎样,就是应该去考,然后出国留学什么的。只是觉得居然因为身边的人都没有参加这种考试,不熟悉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考试,就自动地主观认为,这考试与我无关,浪费时间和钱的东西,也从来没有再去通过别的渠道去进一步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就这么草率地“以为”。
想到这的时候,觉得自己太傻逼了,后背冒汗。此时此刻想到如果当时真去了解的话,不说一定现在在国外留学,可至少思维和学习能力可能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当然这些都是假设。可在当时一点都没有觉得这想法有哪里不妥。
知道得越多,越发觉自己的不足。脑子的好多观点不少都是仅仅凭了解或者不了解,就妄下定论。
以后不懂的不妄下评论,要在深入了解的情况,再决定下一步何去何从,不能有时仅凭一番“想象”就拍板决定。
最近又快到京东618了,我想起很多年以前,淘宝聚划算刚推出的时候,自己被商家各种套路,买回来一大堆不需要的东西,不光浪费了金钱,更浪费了宝贵的注意力和本来应该用来提高自己不可再生的时间,因为这个事还常常和家人吵架,想想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人真的很容易被不知不觉地操控,商家用各种方式让消费者相信必须要拥有某个产品,放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度,放大产品对消费者生活品质的影响,无限放大你的情感,屏蔽你的逻辑,让你沉浸其中,根本看不到别的,像极了商家手中把玩的猎物。 如果不是学到 “聚焦效应”,我不会清楚地知道自己曾经深陷其中,不禁想起这句“如果你觉得教育的成本太高,那你试试无知的代价”
应对: 1删除各种争夺注意力的APP,其实我们真的没有想象中这么需要这些,把宝贵的注意力和时间用在提高自己身上或用在自己的家人身上,高质量的陪伴或帮助家人提升都是很美丽的事情。 2 学以致用 健脑:每个人都要好好学逻辑,保证你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是符合趋势的,否则前提错了,只会越做越错,效率越高,死的越快;脑子是个好东西,越用越好用,不用慢慢会废掉。 健身:只要积累是正向的,起步差、起步晚、效率低,真的没关系,只要你活的时间比平均寿命长,总量上的积累你是不会差的。 用:逻辑,英语,编程,投资,写作,幸福,这些要多多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可以边学边用。
虽然路还很长,所幸一群人已经在路上了,路不一定好走,不过,我们有耐心,我们有希望,我们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有限注意偏差 1、熟悉效应 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 2、易得性偏差 得利时厌恶风险,损失时追求风险 3、聚焦性偏差 脑白金,送礼只送脑白金 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跳出思维陷阱、跳出井底之蛙,用上帝视角多思考,多维度反思。
我在买车这件事上就掉进了熟悉效应和易得性偏见。
这两年因为熟悉的朋友添了汽车,我心里实在是羡慕的紧。好几个朋友都买的SUV,我也跟着买SUV。因为为好哥们强力推荐大排量,就跟着糊里糊涂买了个大排量。
其实我上班的地方很近,开车没有小电驴快,还不好停车。这车买了后每天都躺在车库吃土。你说当时就怎么这么冲动捏?这车根本就不是现在的我的刚需,还占用了定投的资金。
熟悉效应:去年12月份我经身边我很信任的人,推荐我买的沪深300的一个股票,想都没想,也没经过自己的调查去了解该股的性质和背景,在4月分收到短信它被重新股权配置,忘记了笑来老师强调的不了解的不投,不懂的不投,不熟悉的不投的建议。
熟悉效应
人们对熟悉的事物天生就会有一种亲近性,包括对于熟悉的投资标的。华人在投资标的中一向亲睐房产,这个习惯也带到了海外,说起投资便等同于买房。可是仔细研究下去,房产在海外并非一个上佳的投资标的,高收益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高杠杆,当然高杠杆同时也意味着高风险。海外的房产投资可不是一个像国内一样只涨不跌的标的,高杠杆在下跌时放大损失,严重的可能让投资者出局,风险不可轻视。
房产只是很多投资品类种的一种,而且有其它品类可以在风险更少的情况下长期达到和房产相当的收益,参见 房产与基金投资(澳洲篇)。
所以,在投资时要避免因熟悉效应而跟风,独立思考,保持开放心态,很可能会发现更好的选择。
易得性偏差
人们对于周围接触到的事物和近期内接触到的事物都有更高的敏感性,从而容易高估他们发生的概率。比如,如果近期有几篇飞机失事的报告,人们则会考虑出行时选择其它的交通工具,比如乘坐汽车,殊不知飞机失事的概率远小于交通事故。
媒体也在有意的利用这一点引导舆论,俗称带节奏,你看到/听到的和实际情况可能有很大的差距,而你长期受影响就会产生一个根深蒂固的印像。比如媒体上刻意制造的国外水深火热,国内一片祥和,其实就是一个典型易得性偏差成功应用的宣传案例。
投资中也很容易受到这种影响,比如媒体倾向于报告负面消息,因这这样有更高的点击率,而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说的那么严重,而这可能会影响你做出消积的投资决策。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多看数据,从更全面的数据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而非被"易得”的媒体报告所影响。
聚集效应
记得笑来老师说过一句话,开锁的钥匙往往不在锁本身,而是要去别的地方找钥匙。注意力有限,要聚集注意力才能突破,但也要避免穿牛角尖,时不时开阔思路,说不定就在别的地方找到开锁的钥匙。
分享一个自己过往的精力,是否掉入有限偏差的坑。记忆思考如何采取行动来应对有限偏差
经历:
- 聚焦效应
记忆中最惨痛的经历应该就是上高三的时候,分析了自己的各个科目的情况,发现自己的语文很差。越看越差,然后接下来一年的时间,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来给来补语文。最后的结果是语文的确没有那么差了,提升了10分,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可是如果相同的时间花费的提升自己本来就擅长的数学,物理上面,结果可能就大不一样。高考以及后来的命运可能就大不一样。
这个是自己引导自己走向一个不合理的决定和计划。为此整个人生都遭受了损失。幸好,人生可以有很多辈子。还可以不断的健脑,让自己以后少犯错,做多正确的事情。 2. 易得性偏见
易得性偏见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情景式广告。比方说卖房的:想象下你在坐拥森林,依山傍水。。。。等等类似的。给你描述一个特别生动的画面,然后你的脑子就会不断的播放这个画面,然后钱包就会买单。曾经就跑到非常郊区的地方,看到这样的一个盘,然后就非常不理性的买了。然后五年过去了这个房子也没有涨价。为此错过了太多。。。
- 熟悉效应
疫情的时候,各种消息漫天飞。我平时也不怎么看新闻的,微博账号都没有。但是因为那时候在家里也比较闲,过年回家还路过了武汉。然后就天天在刷各种武汉疫情的新闻。这个时候有一个非常敬重朋友分享了一些非常不好的消息给我,曾经一度被这些消息给吓哭。感觉都快世界末日了。平时觉得自己还是一个特别理性的人,一般也不太容易被煽动。但是因为是敬重的人的消息,就没有任何抵抗的就接受了。
- 怎么避免
- 做正确的事情
做重大的决定的时候,要基于全盘的分析, 要让自己的白马黑马车夫全部都工作一下,而不是值靠直觉和情绪。 - 把精力放在正确的事情上,减少周围siren的歌声。
最近比特币又涨起来了,周围也开始有各种声音,有的说会涨到40w,有的说什么时候抛类似的。有的又拍大腿说3w的时候怎么不买。对于这些投机主义者,带上耳机忙自己的事情,不要听他们非常业务的讨论。 - 独立思考 不管是谁的观点或者消息,要学会自己主动去评估正确性和合理性,而不是因为给你消息人就有折扣的接收。
- 做正确的事情
昨天听了溜达老师对《投资最重要的事》这本书第一周的讲解,然后今天听了第五轮逻辑课第一次课,有限认知偏差。
我的想法是,我们的认知总归是有限的,能够在自己的有限认知范围内找到最好的选择其实就挺好。 另一句话是,”我们挣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然后,就需要慢慢地拓宽自己的认知,这样才有可能遇到更好的选择。
关于易得性偏差,需要在思考的时候自我警惕,看自己是否发现思考过程过于轻松易得。如果真的是轻松易得,那就需要再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但是,说总是容易的,需要真正地付诸行动就难了。将某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无意识反应,需要长期的刻意练习。
还需要再听几遍才能理解有限注意偏差,才能想到对应的例子,现在脑子一片空。
熟悉性 倾向于选择自己熟悉的东西。 今天又听了一遍,突然意识到熟悉效应背后的想法竟然是我的更好。我们更相信自己的判断,更相信自己所熟悉的东西,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把自己所熟悉的东西也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的延伸,所以才会对熟悉的东西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信任感。
易得性 我们会认为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东西发生的概率更大。对股市的看法。之前的看法全部来自于电视剧、电影的情节。这些故事把股市描述成一个必定会赔钱的地方,一出现股市,肯定接着是倾家荡产之类的。然后久而久之我也形成了这种印象。记住别人思考的结论远比捋清他的思考过程更加轻松容易。
聚焦效应 当过于关注事物的某一个方面,就会导致评估失准。但是我们有时候却意识不到自己的注意力被别人操控引导了。比如之前介绍过的经济学人期刊订阅价格选项的例子。由于多出来的对比,让我们内心的想要讨便宜的想法暴露出来,脑子里觉得有便宜不占是傻瓜,却不知道正好掉进了商家给设下的陷阱。
关于课上提到的股票推荐人推荐自己调研过的股票的例子,我有点别的想法。 股票推荐人除了推荐自己做过调研的股票,难道还能推荐那些自己完全不了解的股票吗? 熟悉的一定是好的吗?当然不一定。 但是,一个优秀的股票推荐人,肯定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能力过滤掉自己调研过的股票,他推荐的必然是他认为优质的。对于那些他没有调研到的优质股票,对他来说根本不存在。 人的注意力有限,总有我们注意不到的东西,总有我们获取不到的信息。熟悉效应总是存在。我觉得这不是发扬优点就可以避免的。 老师讲课时候提到的“我们只能赚自己认知以内的钱”和“不是我的我不要”的心态,我倒是觉得是应对这种认知谬误更好的态度。 能想到的另一个办法是,扩大自己接收信息的源,给自己装个大一点的接受天线。当然不必时时都开着,只要偶尔打开一下,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一些随机的成分,就有可能遇到意外的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