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Chuang

Results 7 comments of LvChuang

Lv闯,mixin id: 37204718 践行群111班 我进入币圈就是被“羊群”裹挟着进入的。2018年初,正是牛市顶峰之后没多久,现在看很明显是顶峰,但在当时,能看到的信息,都是打鸡血的,都是充满信仰的。几乎没有负面消息。有很多人都在那个时候进场,这些人说得好听点是“羊群”,说得不好听就是《韭菜的自我修养》中定义的“韭菜”。我当时就是其中一个代表了。坦白说,我就是被看到的信息打了鸡血,匆匆冲了进来。 庆幸我能拿,而且投入金额的比例不大,只是鸡蛋皮。其中重要的是,我是真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所以我从来没离场,在熊市最绝望的时候并没有被“羊群效应”影响到。 更庆幸的是,最近一年来,还进入了一个优质“羊群”。有好的领头羊,还有积极的羊群小伙伴。未来走过大风大浪的信心更强烈,而且在羊群效应的积极影响下,能不停成长,这甚至比潜在的财富增长更加有意义。

mixin id: 37204718 ## 例子1 我以前刚喜欢上跑步的时候,每周都要跑三四次,其中还会有一次长跑,15公里以上。因为喜欢跑步,而且越跑越好,让跑步这件事成为了一件“舒适区”里的事情。后来意识到一个问题。跑的越多,就越只做一个运动,导致的结果是,跑步的速度上不去了,肌肉耐力好了但是力量却变差了。后来,增加了“cross training”,比如游泳,无氧运动,等;并且增加蛋白质的摄入,减少肌肉损失。 一件事情做得多了,越做越好的同时,容易变得狭窄,忽略掉别的可能。更倾向于继续只做这件事。一方面更容易有成就感,另一方面陷入了“舒适区”。 所以不断重复做一件事情,不断打磨,不断精进的同时,时不时跳出来,反思一下,思考别的可能性,有没有别的互补的、延伸的可能。 ## 例子2 一开始进入交易市场的时候,选择标的的方法和途径,竟然不是认真反复看白皮书,而是去找评论,尤其是“权威”的评论。哪怕心里清楚理解标的本身是最重要的,但就是忍不住去看“权威”怎么看。因为看白皮书太麻烦了,“权威”的观点多靠谱啊。 谬误在于,一方面,“权威”的观点一方面可能是“忽悠”,另一方面哪怕他是认真的,但背后的假设、买入卖出时机、资金配比、风险对冲等等,“权威”没法都告诉你。 另一方面,想去找“权威”的观点。也是因为从“权威”那里找结论更加“易得”,全不费功夫。 Easy choice, hard life; hard choice, easy life. 坚持做有有意义的决定,做选择不能根据难度,而是根据其正确性和意义。

Lv闯,mixin id 37204718 这几节逻辑课总让我联想到带娃的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证实偏见让我想到平时观察别的家长看自己小孩时候的‘偏爱’。\ 我身边的家长朋友主要是低龄孩子的家长,**四岁左右和以下的**。其中有一些家长很容易倾向于觉得自己的孩子特别聪明。这其中的逻辑就像是‘mine is better’的偏见。 一方面,其实低龄的小孩大差不差,有时候家长在某些方面刺激多一些,就会在哪方面表现更得心应手一些。比方说拼图玩的多一点,画画多一些,就会自然做的得好一些。\ 另一方面,其实有很多时候,家长自己看到的大部分是小孩在家的样子,看别的小孩呢,很多时候‘别的小孩’是客人的身份。那相比起来,就更容易觉得自己的孩子显得“机灵”。 我就时常跟老婆说,我们要避免主观的评价自己的孩子聪不聪明、漂不漂亮,这些定性的判断上。重点放在她做一件事时候的兴趣、努力和专注上。\ 当然,这么想不是说要去刻意客观,或者严苛地去教育,而是**把心思放在重要的事情上**。

Lv闯,mixin id: 37204718, 践行群111班。 以前研究生写论文的时候,有过比较挣扎的一个阶段。简单来说,当时做的一个课题,有多种方案,通过理论分析、比较、仿真等方法做比较,最后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最后希望能够实现一个很好的性能。 如果客观比较方案本身,做了很久的研究,最后发现性能都差不多,某个方案(姑且叫做方案A)的性能略好。但是几乎**毫无创新**。那如果拿它去答辩,就会显得平淡无奇,**不太会拿高分**。 对我当时一个研究生来说,我一度有很强烈的倾向性去证明另一个方案(方案B)的优越性,因为方案B更“新颖”,答辩起来更有亮点。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就是犯了**自利性偏差**。为了突出创新,为了得高分,自圆其说地去尝试证明方案B更优。 庆幸的是,当时的导师,非常的犀利,反复讨论,反复被追问,也逼着自己客观分析。 答辩的方案是方案A。但是方案B作为比较对象,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在一些其他场合会是更优方案。 其实细想,当时让自己“误入歧途”的**自我服务**,实际上是在服务**短期的自己**。 如果选择服务长期的自己,也就不至于偏差了。

(Lv闯,mixin id: 37204718) 我以前很常见的一种思维模式是: > **ta那样子做那件事,成了,我也应该按那样的方式来。** 比如说,我以前学电吉他,有些人说每天练八小时,跟着经典练习练就是了,看他们的视频都特别牛。所以我觉得我也可以,但后来发现,人家是有基础的,乐理乐感这些最基本的我都没有,光练手指没啥用啊。看到别人可以,其实并不代表自己可以,自己的情况有时候会完全不一样。 借鉴别人的方法有时候是经济划算的,而且有可能成功的,比如一些朴实甚至普世的方法(定投就是一个),一些不依赖其他周边复杂条件的。 但一旦一件事需要的条件更多,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做出调整的时候,简单的借鉴别人的路径就不是好的做法了,很容易会出现**代表性偏差**。需要的是,在开始做那件事情前,先想清楚**什么最重要**,而不是别人是怎样成功的。 另外,如果因为代表性偏差,没做成一件事情,很容易造成更坏的后果,就是:“这事儿可能不适合我,别人用那个方法能行,我不行,一定是我的问题”。放弃了,就彻底把时间浪费了。

Lv闯,mixin id: 37204718,践行群111班。 我以前很喜欢看名人访谈节目,比如luyu有约啊之类的。因为不仅能更近距离地感受“名人”的内心和历史,而且能扑捉到一些之所以成为名人的原因。\ 读名人传记同样可以,但看电视不是来得更轻松,更直观嘛。\ 但是后来不看了,看的话也只是图个娱乐,不会期望能了解到ta成为名人的深刻的因果关系。\ 因为电视上这些毕竟还是娱乐节目,为了更好的效果,会更强调**故事性**。\ 如果告诉观众,ta成为大明星仅仅是因为,他去面试的时候导演正好心情好,那还要什么收视率。\ 事后寻找因果关系的时候,很容易倾向于寻找“合情合理”的事件去印证结果,但往往会忽略背后可能的众多随机事件。\ 为了避免被叙事谬误给误导,可以大胆假设(包括明显的故事性因素),但要**小心求证**,不急于下结论,更全面的搜寻证据,寻找合乎逻辑的关联。

Lv闯,mixin id: 37204718 信息幻觉让我想到了带娃的两个经验。 第一个是女儿两岁多的时候,有时候问她想吃什么的时候,她总是说不上来,然后吧,给她做了以为她喜欢吃的,结果却不喜欢;还有一种情况,是她会随口而出一个家里没的东西,没法满足她,结果有的东西却不愿意吃了。\ 后来,我们的解决办法是,给她两个选择,都是确定能满足的,让她选。她就会“努力思考”然后欣然选择。\ 太开放的问题,对小孩来说,就是太多的选择,而且要做更多的努力,去搜寻脑海里的“信息”。结果往往不如简单的二选一。 第二个经验是,我们作为家长,有时候会觉得我们对自己的小孩掌握最多的信息,最懂他们是我们自己,于是默认我们总会帮她做出正确的选择。这种对“信息”的过度自信,很容易遭遇孩子的逆反。\ 因为身为父母,并不一定了解孩子内心真正需要的。孩子真正内心喜欢的,才是最重要(甚至或许唯一重要)的信息。\ 而且有时候孩子更多的需要自主,因为自以为了解孩子而帮她做决定,要么遭遇逆反,要么养成成为“巨婴”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