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feelings icon indicating copy to clipboard operation
beyond-feelings copied to clipboard

第五轮 作业4 分享一个自己过往的经历(可以是投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是否掉入了自利偏差的坑 以及思考你决定如何采取行动来应对自利偏差?(留下你的mixin id)

Open liudawozhemebang opened this issue 4 years ago • 19 comments

liudawozhemebang avatar Jun 10 '20 03:06 liudawozhemebang

MIXIN ID:341978

我太太常常说我是冷暴力,几乎每次发生争论,就会出现两种情况:

1.她完全讲不过我,我会用各种“论证”来证明她是错的,我是对的,直到她闭嘴

2.如果她没有被我说退,那么我就选择闭嘴(防止真的发生争吵)

最近慢慢意识到,我是犯了很严重的逻辑问题:

因为刘老师的逻辑课,我经常反复听,下意识的,我认为我在学习逻辑课,比她没有学,所以比她靠谱,比她不容易犯逻辑谬误,而事实上呢,我这里犯了明显的“我的更好”偏差,而且衍生出更加恐怖的偏差“因为我学过逻辑,所以只要发生争吵,肯定是太太错了”,非常恐怖

意识到我存在这个问题后,开始逐渐调整,首先每次听太太说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刻意提醒自己,我的判断一定对吗?我的论点一定对吗?会不会是因为太太做的决定,不是我喜欢的那个?又或者是因为太太的论点是对的,然后,我出于自我保护,选择“死不认错”.

dragon-one avatar Jun 10 '20 16:06 dragon-one

我搜寻了一下过往经历,没有想起我有什么时候掉入自利性偏差陷阱。当然,我相信我肯定是有过的,只是实在记不起来。应该是这种经历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吧。

不过,我也相信我自己很久以来都很少落入自利性偏差的陷阱,也就是很少因为听某个所谓的专家的话就相信什么,然后根据这样的判断做一些错误的决定。因为,这几年来我越来越清晰的知道我有个非常好的习惯。我觉得正是这个习惯让我很少落入自利性偏差的陷阱,那就是不相信权威。

在说一件事情为什么是对的的时候,我的答案从来不会是 “因为谁谁谁说这就是对的,所以这是对的“。

我相信是这种不信权威的观念,让我避开了一个个郎教授 :)

Mixin ID: 27440

Josh-Chung avatar Jun 11 '20 12:06 Josh-Chung

Self Serving Bias

看到同学做的思维导图,很棒,学习了这种方法。才发现课程是有大框架的。

听课和复习的时间要占到1:3。

比如:

Google搜索“Henry Blodget”这个人,The Trial Of Henry Blodget

听笑来老师2019.09.01的课程“专家和大师相差十万八千里”。

搜索"永远不要问理发师要不要理发"

个人经历:

有一年,欧神和王牧笛来天津推广柬埔寨西港的土地,这是第一次在线下见到很多电视上才能看到的人,于是使劲儿做笔记,又因为这个领域不熟悉,就生怕漏掉一点信息。

要知道,欧神在房地产可是神级人物,王牧笛履历光鲜,郎眼财经主持人(现在依然是)。

经济学家石述思也来客座,但是他说:”我只讲自己知道的,比如经济和政策,至于土地,我不了解,你们自己判断“。

这个提醒让我捂紧了钱袋子,拥有一块土地的畅想就只在脑子里转了一会儿。后来这个项目一般,我也免受了损失。

应对方法:

每听一次逻辑课,答案都是定投,这就相当于重复正确的事情。

听从大师的话,盲从大师在专业领域的话。

有时候人们难免成为利益攸关者,这时候要尽量客观,多搜集一些信息,不着急拿着钱给别人,建立起长期观念,拿用不着的钱投资,有时候逻辑对了也不一定赚钱。

MIXIN ID: 102697 时汝佳

focusgrowth avatar Jun 11 '20 23:06 focusgrowth

自我服务偏差

解释 老虎吃人,专家也吃人。 不管是专家还是独立的第三方,只要涉及到金钱的利益关系。作为消费者都要留个心眼。 怎样找到真正的大师级人物?一般大师都是很爱惜羽毛的,大师的珍贵之处就是大师会真诚的分享他们的方法论。你想吃鱼,他们会教你怎么钓鱼。

反思

说到会来事,会营销就让我想起了罗胖。在罗胖的罗辑思维音频里面,这个胖子总会推荐一些课程,他的文案总是又写的那么好,让你忍不住去听他说。

在他的不断勾引下,我买了很多课。但是说真心话有些课讲得真的很宽泛,总是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当然不能否定里面有些课程质量也是很高的。比如:《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在买课的时候感觉:这课程一定是自己要的,我一定要仔细听听,做好导图,融汇贯通。 可是 在接下来学的时候,会因为课程太多,又拎不清哪个是最重要的。导致每课都是浅尝辄止。

每个人的注意力就是最宝贵的财富,注意力喂养哪里,那里就会成长。

就像现在学习思维课。学着学着,感觉思考和反思的质量都有了一定提升

junjie-wyzy avatar Jun 12 '20 05:06 junjie-wyzy

听了老师昨天的课程,才意识到自己以前遇到的P2P投资就是自利偏差的一种。

大概是2014年左右,P2P刚刚兴起,自己关注的一个公众号是以前阿里管理层,然后现在传播佛教的人,推荐了一家深圳的P2P平台 地标金融,他们的slogan 是“ 一个有情怀的平台”, 因为当时对那个公众号作者特别信任,觉得他推荐的肯定靠谱,那个时候除了钱存银行外,第一次有了其他方式理财的概念,因为自己平时做事还算谨慎,一开始投资了也就1000-2000块, 那个时候年化收益率是20%, 然后一直比较平稳,后面自己加大了投资不过最大也就10000块左右,而且不是做的年投资,半年,三个月的都有。后面因为国家监管等各方面原因,收益率也是逐年下降,到了2016年已经有好多很牛叉的P2P平台跑路,而且这个时候自己对理财,风险意识的认知也都提升了,虽然这家公司发展的还挺稳的(至少从他们披露的信息来看),兑换投资者收益也很准时,但是我自己已经强烈意识到这个雷被爆的可能想越来越大,时间点也是随时可以爆的, 同时之前也投资了陆金所,这些都是有很强背书的平台,自己就果断的退出了2家P2P平台,而那个地标金融也与2019年11月开始说平台清算,现在很多投资人的款都一分没拿到,在商量着如何维权。

之前的确有点过于相信所谓的名人,专家,觉得别人推荐了就是相对靠谱的,现在听了几轮的逻辑课,特别涉及到投资或者其他重要事情,自己一定要根据所学的底层逻辑,尽可能避免类似的坑。

MIXIN ID: 37313124

lynnwang708 avatar Jun 12 '20 05:06 lynnwang708

Mixin ID:37326037

实例: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个汽车车评节目,当中的主持人是一个国内比较有名的车评人YP,而且当时他在测评的汽车正是最近上市的我比较喜欢的一款马自达车。 在节目当中,包括他一共有三名车评人,一起测试三台车。 节目到了最终总结部分,每个车评人都需要发表自己对每台车的看法。 但是我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另外两个车评人对那马自达车发表了一些缺点的看法时,那个有名的车评人YP就立马提出反驳的意见。然而对于其他两款车的缺点他们并没有反驳的意见。

后面,我就想,为什么车评人YP唯独对马自达车保持如此积极的态度,哪怕那车的配置性能不是最好的?为什么其他人对其他车提出的缺点意见不反驳,唯独是马自达的意见就要反驳? 然后我再看了以往YP发表过的汽车视频,发现他使用的马自达车的次数比另外两台车的次数多,所以造成了他形成不客观的意见。

这个就是我最近比较印象深刻的一个自利服务偏差例子,一个名人利用自己的知名度为一个品牌站台,即便是自己的专业领域,但是基于推荐东西的综合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依然强行拨正。如果不是学习了逻辑思维,我真怕自己相信了,但是试想一下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接受过逻辑教育,名人效应对于那些人来说,威力巨大啊

Liujiale02 avatar Jun 14 '20 14:06 Liujiale02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 看来古人对 “自利偏差” 已经做过了比较深刻的总结。

即使出发点是好的,可要是涉及到利益,也要警惕是否会掉入这个坑。下面的这个例子更可能是我个人的原因: 在销售践行群门票的时候,显然这个销售的对象很好,不过就如笑来老师所说 “群内和群外是镜像世界的两侧”。因此即便明知道 “要是没进群那多可怕啊!”,但还是很难说服他人加入。眼见自己一张门票也没卖出,而别人都拿到了销售提成,于是自己的销售动作就变形了 —— 曾经一度鼓吹 “加入后能让你的资产几十倍的增长”,而此时别人看我的眼光,就像在看一个骗子。显然,到最后还是一张门票都没卖掉...

虽然现在我已经反思并且改变了自己的说辞,而且在自己的“循循善诱”下,已经有两个朋友表示有考虑加入,但这依旧是个教训需要被自己牢记!

BobbyLH avatar Jun 14 '20 15:06 BobbyLH

Lv闯,mixin id: 37204718, 践行群111班。

以前研究生写论文的时候,有过比较挣扎的一个阶段。简单来说,当时做的一个课题,有多种方案,通过理论分析、比较、仿真等方法做比较,最后选择一个最优的方案,最后希望能够实现一个很好的性能。 如果客观比较方案本身,做了很久的研究,最后发现性能都差不多,某个方案(姑且叫做方案A)的性能略好。但是几乎毫无创新。那如果拿它去答辩,就会显得平淡无奇,不太会拿高分。 对我当时一个研究生来说,我一度有很强烈的倾向性去证明另一个方案(方案B)的优越性,因为方案B更“新颖”,答辩起来更有亮点。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就是犯了自利性偏差。为了突出创新,为了得高分,自圆其说地去尝试证明方案B更优。 庆幸的是,当时的导师,非常的犀利,反复讨论,反复被追问,也逼着自己客观分析。 答辩的方案是方案A。但是方案B作为比较对象,也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在一些其他场合会是更优方案。 其实细想,当时让自己“误入歧途”的自我服务,实际上是在服务短期的自己。 如果选择服务长期的自己,也就不至于偏差了。

LvChuang666 avatar Jun 14 '20 20:06 LvChuang666

自利偏差--销售的圣经,撒谎的利器 销售中每个销售人员或多或少会运用到“自利偏差”推销自己的商品,大部分会避重就轻,从自身利益出发,组织语言进行阐述。生活中为了自己犯错不被严惩,我们也会运用“自利偏差”多少隐藏些事实去叙述事情的经过规避自己的责任。 学了逻辑后,会越加发现这种现象,所以进理发店,我会直接说我的理发要求,如果理发师给出其他的建议,会直接说:不用了,谢谢。进商场后,知道要买什么款式,什么价位的衣服,然后直奔主题,不论销售人员如何推销新品,都不要轻易改变,这样会少花冤枉钱。 生活中工作中如果的确是自己的问题也不会运用“自利偏差”进行辩解,而是直接说:这事我来处理或这事我来负责。很多问题反而轻松处理掉了。 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分析,不轻信言论,然后再做决定,会少走很多弯路。

小好,mixin id: 37328638, 践行群107班。

xiaohao462 avatar Jun 15 '20 01:06 xiaohao462

自利偏差作业:因为学了逻辑课和笑来老师的投资课,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对,找出很多依据和理由去证明自己对,别人会很容易讨厌这种行为的,比如人家喜欢刘德华,你非要拿出一大堆数据去说张学友的各方面比刘德华优秀,别人没有经过逻辑训练的情况下,当然是凭自己的喜好决定的啊,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张学友各方面,就算认识了,也只是认为张学友还不错,但从不会动摇自己的喜好,他们不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偶像,甚至于在比较之下,抓住对方的缺点不放,然后在网上攻击别人家的粉丝。 还有人家的世界和我感知的世界是很不一样的,这也陷入了(我的更好)错误当中,试想一下这种场景,别人正在喝奶茶,你却要说我的奶茶更好喝,列出一大堆依据和理由,那人家没体验你的奶茶,当然觉得你是个想要卖奶茶赚他们的钱的人,那体验怎么细致描述出来呢?你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说,而且不一定非要喝你的。 这世界本来就很大,人家当然会有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偏好,你的感知别人还不一定想体验呢,而很多时候我会为了说服而说服,完全没有考虑到别人真实处境是怎样的,对我有利的就去拿出依据和理由,对自己不喜欢不认可的东西就完全不出声音,想想自己还犯了(双标)错误。

liuzhonghaizhemebang avatar Jun 18 '20 07:06 liuzhonghaizhemebang

自利偏差作业:因为学了逻辑课和笑来老师的投资课,有时候为了证明自己对,找出很多依据和理由去证明自己对,别人会很容易讨厌这种行为的,比如人家喜欢刘德华,你非要拿出一大堆数据去说张学友的各方面比刘德华优秀,别人没有经过逻辑训练的情况下,当然是凭自己的喜好决定的啊,他们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张学友各方面,就算认识了,也只是认为张学友还不错,但从不会动摇自己的喜好,他们不会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偶像,甚至于在比较之下,抓住对方的缺点不放,然后在网上攻击别人家的粉丝。 还有人家的世界和我感知的世界是很不一样的,这也陷入了(我的更好)错误当中,试想一下这种场景,别人正在喝奶茶,你却要说我的奶茶更好喝,列出一大堆依据和理由,那人家没体验你的奶茶,当然觉得你是个想要卖奶茶赚他们的钱的人,那体验怎么细致描述出来呢?你要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说,而且不一定非要喝你的。 这世界本来就很大,人家当然会有一些他们自己喜欢的偏好,你的感知别人还不一定想体验呢,而很多时候我会为了说服而说服,完全没有考虑到别人真实处境是怎样的,对我有利的就去拿出依据和理由,对自己不喜欢不认可的东西就完全不出声音,想想自己还犯了(双标)错误。

liuzhonghaizhemebang avatar Jun 18 '20 07:06 liuzhonghaizhemebang

Mixin ID: 37392292

20200618自我服务偏差

在投资领域,我也入过郎咸平站台的某P2P平台的坑,之所以进入该平台就是在朗眼财经看到他的推荐,结果入坑,深受其害,损失极其严重。让我自己懊恼不已,就是听了所谓专家的意见,结果背后是人家设置的一个圈套。

专家话要研究,大师的话才值得听。

在生活中也有类似自我服务偏差,听了某公号平台推荐某洗发用品,结果原来人家公号平台收了洗护用品的推广费,产品真不怎么样。自从那以后对于公号推荐的都会保持三分理智。买这种洗护就买经过了时间打磨的大牌,效果还是最佳。

starry18 avatar Jun 18 '20 13:06 starry18

MIXIN ID :37297663 我想起来被辞退的那天,突然告知被辞退,立刻马上走人,我一脸懵逼,去问他辞退理由,他随便一句:你看起来不开心,影响身边人,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我要求结清工资及补偿,我就离开,办理离职证明,以及手续,公司却不愿意,然后发火说:你看你就是不信任人,我们这么大一个公司,会拖欠你的工资?。。。。。。人们就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解读信息和采取行动的。

XIAOQING89166 avatar Jun 19 '20 06:06 XIAOQING89166

自利性偏差是指叙述者由于涉及自身利益,而扭曲了事情的本质,混淆试听以达到为自身利益服务的目的。Liuda老师谈及了如何看待专家的效力如何,

  1. 确认专家是真的专家吗?
  2. 是否在谈专业领域内的知识吗?是否会受到其光环效应的影响?
  3. 专家是否收费了?

高中时,记得有一次看凤凰卫视,其中有郎咸平的一段访谈,记不清具体内容了,总之巴拉巴拉说了好多,最后还提及中国政府官员很不容易,有些优秀的官员是需要保护的。我当时的心态是这是凤凰卫视播出的节目,能上这个平台的人应该还是很牛逼的。后来出现了郭美美的事件,郎咸平还有一期直接访谈郭美美的节目,这就令我感觉怪怪的,这是跨界么?当时也没多想。后来郎咸平的瓜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大。

当然客观讲,凤凰卫视在每一期访谈节目之后,字幕上都会打出:"该观点谨代表嘉宾观点,与本台无关"。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讲,如果郎咸平是在一个内地地方电视台播出节目的话,我可能也不会有兴趣也不会认真去听。这么一想,我就觉得我自己很容易被一个平台背后的权威所影响,而缺乏对于这个平台所呈现出的内容的辨识能力。

如果平时接触的媒体大部分内容都要这么考虑也是挺耗费精力,可能效果还不见得好。对于大部分内容当热闹来看,不当真也不费力去深究。但是对于涉及个人生命,财产,事业等非常重要的事项时,则需要充分认识到自利性偏差的存在,抽丝剥茧,认识到潜在的坑,从而避免这类损失。

Mixin ID:28839

sodexx7 avatar Jun 23 '20 02:06 sodexx7

大概是三年前,听了比特币云挖矿建议造成一笔不少的损失。当时那位大佬肯定算不上大师但还有一定知名度,但主要责任还是在我自身,现在想想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自利性偏差造成的损失。

当时听到建议后,马上就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投资,稍稍做了些调查就找了一家平台(hashflare)。当时总是想着这种投资各种好处,头脑发热急于尽快投资和获取收益,调研时也多找支持自己想法的证据,甚至有意忽视了网上比这家平台的负面评价。很快就给平台注入了两个多币,刚开始一切正常,每天看着收益感觉还不错。不久就遇到价格暴跌,平台的开始收益下降,过了没多久甚至停止了挖矿,注入的币换成Hash值也无法换回,更要命的是这些Hash值的有效期只有一年,如果平台不开始挖矿赚收益就相当于蒸发了。后面虽然陆陆续续赚了一点点收益,但跟我的投入相比还是差远了,算起来前后大概损失了一个多币,而且取币时也是各种限制。这个平台现在还在运转,很多人吃过亏,网上的负面评价很多,其实当时稍稍多做一些调研就可以避免。

在做决策时自利性偏差是一种人性,所以我们要设法从负面推演,要刻意的去搜集负面的证据。虽然这样感觉上不太好,因为人们喜欢赞美、喜欢自向的鼓励,但综合反面的证据可以避免头脑发热,也让决策更为科学。

Mixin ID: 37417479

yuxiaojian avatar Jun 23 '20 20:06 yuxiaojian

记得有一段时间看了吴晓波的几本书,就觉得他很牛有点粉他了,就关注了他的公众号。接着看文章发现他的公众号推荐了不少东西,看着连吴晓波老师都认可的东西肯定不错,于是入手了不少。有一次看到了他站台的你我贷,由于自己本身从事P2P行业,知道风险很高,于是那个时候就突然觉得为什么他会支持这么高风险的东西。 现在学了逻辑课,尤其这章的内容就清楚了,首先吴最开始就是一个财经记者、作者,不见得就是专家;其次是他推荐了很多,背后究竟收了多少费用呢? 觉得这一轮的逻辑课很好,之前看Beyond feelings的时候,讲到不要盲从所谓的专家的时候,不知道在实际中应该怎么识别,现在结合这一轮逻辑课,如何运用更加清晰了,谢谢liuda老师 37367570

johnxie1225 avatar Aug 16 '20 21:08 johnxie1225

MIXIN ID:39042705

自利性偏差

3个月前,想给自己买了一份医疗险,有个朋友自己经营一个保险销售平台,而且医疗险本身没有多少钱,一年几百块。因为之前聊过,他说因为这个是平台,可以拿到更优惠的价格之类的。我就信了,觉得友谊肯定比这个值钱。

然后去购买的时候,因为没有找到最新的那一款产品然后没有下单。过了几天,居然在朋友圈,一个保险销售经理人那里看到了那款产品,价格差30%的。我瞬间无语了,从来没有想过信息差居然这么多钱。本来都打算以后购买保险都从这个平台买的。

我相信朋友不会坑我那几百块钱,因为几百块的产品他提成非常低的,但是我明白了,不管朋友知不知道他的产品比别人贵30%,数据就是数据,不会因为关系亲疏而改变。

以后拿自己的钱去买和自己厉害相关的产品,还是要自己做好调研

echogqq avatar Jan 06 '21 14:01 echogqq

Mixin ID: 37392292

20200618自我服务偏差

在投资领域,我也入过郎咸平站台的某P2P平台的坑,之所以进入该平台就是在朗眼财经看到他的推荐,结果入坑,深受其害,损失极其严重。让我自己懊恼不已,就是听了所谓专家的意见,结果背后是人家设置的一个圈套。

专家话要研究,大师的话才值得听。

在生活中也有类似自我服务偏差,听了某公号平台推荐某洗发用品,结果原来人家公号平台收了洗护用品的推广费,产品真不怎么样。自从那以后对于公号推荐的都会保持三分理智。买这种洗护就买经过了时间打磨的大牌,效果还是最佳。

请问这种图是用什么画出来的。 @starry18

xu-kai-xu avatar Mar 31 '21 12:03 xu-kai-xu

自利性偏差 self-serving bias

人们倾向于按照有利于自身的行为模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解读信息并且采取行动。例如,把成功归功于自己,把失败归于他人。

看《七年就是一辈子》正好看到了立场的问题。我们处在不同的立场,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解读信息,采取行动。所以,可以根据采取的行动,来判断一个人的立场。

有一个模糊的体验。小时候一开始和某个人不认识,不太熟悉,看他整天咋咋呼呼的样子,有点看不惯,就觉得这个人的性格肯定事哪里有问题,要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后来有个偶然的机会,跟他熟悉起来,然后慢慢地了解多了,才改变了以往的看法,看到咋咋呼呼的表象下的另一种性格。熟悉前后,我的立场发生了改变。之前,不熟悉,于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形成对他人的评价。熟悉之后,把那人当成自己关系很好的伙伴,于是不自觉得对他的看法就好了起来,亲近了起来。

行动:思考自己与当前这件事的利益关系,然后从利益关系入手就能够想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评价、态度。然后想想假如没有这样的利益关系,会是怎样的看法。

xu-kai-xu avatar Mar 31 '21 12:03 xu-kai-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