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

Results 41 comments of xu

思考:如何有效利用损失厌恶来为你服务 所谓割肉离场,是看到了眼前的损失、短期的损失,而忽视了长期的收益。如果能够想办法让自己看到长期的收益,现在离场就意味着损失了长期的巨大收益,问问自己,这样的损失你承受的起吗?你愿意承受短期的损失收获更多,还是愿意短期获得收益而承受长期的损失。 通过不断地重复地心理建设,把自己对损失和收益感知的时间跨度扩展到两个大周期。这样,现在离场就意味着长期的、甚至是永久的损失。 **这是短期视角与长期视角的镜像效应**。

> Mixin ID: 37392292 > > ![20200618自我服务偏差](https://user-images.githubusercontent.com/51942461/85026365-29fa1280-b1ab-11ea-9507-6f51e446e304.jpg) > > 在投资领域,我也入过郎咸平站台的某P2P平台的坑,之所以进入该平台就是在朗眼财经看到他的推荐,结果入坑,深受其害,损失极其严重。让我自己懊恼不已,就是听了所谓专家的意见,结果背后是人家设置的一个圈套。 > > 专家话要研究,大师的话才值得听。 > > 在生活中也有类似自我服务偏差,听了某公号平台推荐某洗发用品,结果原来人家公号平台收了洗护用品的推广费,产品真不怎么样。自从那以后对于公号推荐的都会保持三分理智。买这种洗护就买经过了时间打磨的大牌,效果还是最佳。 请问这种图是用什么画出来的。 @starry18

**自利性偏差 self-serving bias** 人们倾向于按照有利于自身的行为模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解读信息并且采取行动。例如,把成功归功于自己,把失败归于他人。 看《七年就是一辈子》正好看到了**立场**的问题。我们处在不同的立场,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解读信息,采取行动。所以,可以根据采取的行动,来判断一个人的立场。 有一个模糊的体验。小时候一开始和某个人不认识,不太熟悉,看他整天咋咋呼呼的样子,有点看不惯,就觉得这个人的性格肯定事哪里有问题,要不然怎么会有这样的行为。后来有个偶然的机会,跟他熟悉起来,然后慢慢地了解多了,才改变了以往的看法,看到咋咋呼呼的表象下的另一种性格。熟悉前后,我的立场发生了改变。之前,不熟悉,于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形成对他人的评价。熟悉之后,把那人当成自己关系很好的伙伴,于是不自觉得对他的看法就好了起来,亲近了起来。 行动:思考自己与当前这件事的利益关系,然后从利益关系入手就能够想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评价、态度。然后想想假如没有这样的利益关系,会是怎样的看法。

真相和意见 1. 这两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 真相:一个客观的事实,一个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理想的真相是陈述事实,客观的事实。 意见:我们对某事(真相)的看法,评论、观点等。 2. 为什么要把这组概念放在一起? 很多时候真相是与意见同时出现的。新闻报道之后总是有记者的一些评论。提供新消息之后也会不自觉地加上自己的一些评论、观点。 3. 如果将自己的意见=真相会出现什么状况?(结合自身投资、工作、成长过程分享) 会犯一个错误,以为“你以为的就是整个世界”,而忽略了我们没看到的世界的部分。关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人们总是想要寻找原因,这原因就是一种意见。 4. “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真相”,这种说法有问题吗?真相是被创造出来的吗? 真相只有一个,每个人创造的只是他从他的视角对真相的看法。真相只能被发现,而不能被创造。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但是,这种理想的真相在现实中几乎是无法触达的。我们只能通过不同的观察方法观察到它的某一部分,有点类似盲人摸象的情况。 5. 有多少次你确信是真实的某事,在事后发现它不是真实的?(举出实际例子) 前阵子重庆还是成都一所高中有学生自杀,然后当时舆论抓住的重点是,学校不给公布录像,还各种搪塞措施,我就以为这里面一定有学校的问题。直到过了一阵子,学校公布了相关的录像和调查结果,证明了这是学生自杀的行为,学校没有直接的不当行为。可能是由于都是学生的身份,让我有点不能置身事外,也站队去了。结果没有自己好好调查就选择了自己以为的事实。 6. 你认为以什么样的态度看待真相和个人意见是更明智的? 理想的真相是百分之百客观的,但是在社会生活中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每个人对于真相的解读总会多少带一些个人观点进去。所以,最好是推迟判断,有不做判断的勇气。看大多数人的做法、行为,听少数人的话,最终自己做决定。 7. 当人们说,“我有权拥有自己的观点”和“每个人都有权拥有他或她的观点”时,代表他的观点就一定是对的吗?为什么? 这是他无法反驳对方的观点时找出的托词,意思是你不要再步步紧逼了。这时候理性的做法就是停止辩论、争论。然后,吃饭去吧。 8. 你的某些观点有可能缺乏见识甚至会出错,你同意吗?在某些方面更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同意,例如问题5中,当一件事和自己有切身利益关联时,或者有情感、身份上的认同时,就容易陷入情绪化中。或者,面对自己陌生的领域,几乎是没办法保证发表正确观点的。 9. 在实际工作中,你应该如何形成更有见识的观点?你是如何区分事实和观点的? 见多识广,多读书,然后对遇到的事情动用自己的认知和元认知能力。【听大多数人的话,参考少数人的意见,最终自己做决定。】还不太会区分,没有明显的方法,目前,凭感觉吧。

编程能力的背后是程序设计的能力,是一种逻辑思考的能力。编程思维可以用于解决生活中的一问题。例如老师把程序逻辑迁移到管理方法上。 各大证券交易所、数字货币交易所,在这个时代都已经数字化、信息化了。掌握编程能力可以更好地接触到交易所的信息。 现在的时代,互联网、信息化、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编程能力是我们跟上信息化时代的基础技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才能享受到时代的馈赠。 投资最重要的能力是场外赚钱能力。定投课堂的销售标的,是给课堂成员们提供的一条额外的场外赚钱通道。有了强大的场外赚钱能力,才能够实践定投策略。 销售能力,背后其实是能够站在他人角度思考的一种能力,和让别人看到自己价值的一种能力。这些能力对于我们发展、成长是很重要的能力,需要刻意培养。

---------------------- 上学时,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一个科目,进而放弃学习这个科目。 观点:放弃学习这个科目。 理由:因为讨厌这个老师。 推理/理由:爱屋及乌,恨屋及乌。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讨厌学习一门课程。 假设:如果我不喜欢一个人,就连带不喜欢与他有关的一切。 小时候的自己就是这样,现在也有一点。但是能够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问题。 人是有多面性的。一个人可能在道德上是小人,但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造诣颇深。 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毛病,如果因为一点小问题就讨厌一个人,完全拒绝,那可能,你得拒绝掉世界上所有的人。 如果是因为这个老师讲课不好而讨厌他,那是可以的。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把课讲好。如果他讲课不错,只是有一些你讨厌的小毛病。那可以尝试只听他讲的课。 --------------------- 工作时,因为讨厌一个老板而讨厌一份工作,进而消极怠工甚至放弃。 观点:讨厌工作,消极怠工,甚至放弃。 理由:讨厌老板。 推理:因为讨厌老板,所以消极怠工。 假设:老板和工作是一件事情,一个东西。 老板和工作是两个东西,是两件事。讨厌老板所以讨厌工作,有点迁怒于人的意思,爱屋及乌。 这种行为,属于是把两件事当成了一件事,把两个东西当成了一个东西。 老板的问题也分工作上的问题和个人问题。 发现,这种思考,让我们对自己的情绪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思考自己的情绪、对人的态度是怎么来的,是否情绪在背后隐藏了什么不易察觉的东西。

===================== 第五轮逻辑课 信息输入阶段:有限注意偏差、叙述谬误、代表性偏差、羊群效应、自利性偏差(自我服务偏差)。 信息加工、决策阶段:信息幻觉、证实偏见、损失厌恶。 信息反馈阶段:结果谬误(后见之明)、事后归因谬误、自我归因谬误、认知失调。 ------------------ 自利性偏差 & 自我归因谬误 前者是信息输入阶段,搜集信息的事后可能犯的谬误。后者是出现结果后分析的时候,可能犯的谬误。 前者是站在有利于自己的角度思考、决策。 后者是将成功归咎于自己,将失误归咎于别人。有损失厌恶的意思。 ------------------- 结果谬误 只根据结果好坏做评价,忽略了可能性、概率的影响。

记忆里没太有过知识焦虑。 知识焦虑让人有一种恰当的危机感、紧迫感,让自己有学习的动力。虽然是因为负面情绪/负面感受而引发的动力。 应对知识焦虑最简单的方式:终生学习、持续成长、培养阅读的习惯。 先分辨最少必要知识,然后学习最少必要知识,然后就自由学习。 分辨最少必要知识也是一种能力。

**不要迷信专家** 关于专家的例子,想到了之前看的一部小说《三体》。大概情节是这样子:中国军方高层组织了一批专家开会研究敲定未来航天飞机(或者是真正的星际宇宙飞船)的发动机类型。基本上有两种方案——工质发动机(比如目前的火箭用的燃料发动机),和辐射发动机。这些参加讨论的可都是专家大佬,可是都说服不了对方。大家都是对自己所擅长的领域非常了解。这时候,做判断就不仅要考虑科技进步的程度,还要考虑国家关系、地球文明与地外文明的关系、本国和人类经济发展的水平等等内容。虽然最终的选择在后来看来是正确的,但实现选择的方式却是以暗杀、犯罪为代价的。 这个例子说明,就算他们是用自己的学识为基础做出的判断,某种程度上,也不能保证决策结果就是最恰当的,仍然需要面对不确定性。

长期主义者的特征: 做事情、考虑事情从长期的视角出发、从长期的利益、影响出发。 做事时,真正行动之前,会花很长时间思考这个事情的长期价值、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反面思考可能失败的原因,然后再开始行动。 行动中,一步一步来,一次不做太多,让自己有长期做下去的意愿和耐心。 关于健身,努力培养自己长期健身的习惯,寻找长期健身的战友同行。社群化学习。 教育孩子,自己做榜样,让孩子看到长期视角、长期主义的价值,培养孩子用心慢慢地做好一件事情的耐心。 投资:长期持有、定投,寻找、发现趋势,乘上趋势的力量,借助趋势的力量帮助自己,有耐心等待长期之后的巨大价值。 培养自己成为长期主义者: 1. 与长期主义者为伍,加入长期主义者的聚集地。 2. 刻意培养自己的长期主义视角,遇到问题尝试从长期角度去思考。 3. 做事时,真正行动之前,多花时间思考这个事情的长期价值、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反面思考可能失败的原因,然后再开始行动。 4. 读书、投资、帮朋友、陪家人,把这些事情当做长期的事情去做,花时间、花注意力去沟通、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