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brightly
wangbrightly
**感觉逻辑课对层级管理严格的体制内帮助很小**,虽然,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但,确实是一种未经验证的直觉。我们都知道,未经验证的直觉,一般情况下,是不可信不可靠的。首先,体制内的人学了逻辑课,可能根本就没有去应用;其次,即便应用了,可能用在了不合适的地方;最后,可能因为应用的不好,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和困难,所以就觉得没多大用处。 **感觉有点越学越乱,走火入魔,遇到事情就分析(杠精)**,这是一个好现象——现学现用。但分析和杠精不是一回事儿吧?遇到事情就分析,可以在大脑里分析,可以在手机的记事本里分析,可以发布到网上分析,但,轻易不要与别人讨论分析。为什么呢?因为身边几乎没有人能够分析,更不用说会分析;因为大多数人逻辑差,不会思考;因为与别人讨论分析,会变相证明有一方是错的,有一方是思考能力弱的,有一方是杠精,结果就会双方不欢而散。 **学了逻辑课意识到人原来就是这么不靠谱,给自己不作为不行动、犯错找了正当的理由**......人是不靠谱的,所以才要学习靠谱的东西——逻辑。有些人学逻辑是为了让自己思考更加靠谱,有些人学逻辑是为了给自己的犯错和不作为找到更靠谱的借口。你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好,还是为了让自己更加令人讨厌?你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人?好,你喜欢什么样的人,你就做什么样的人,由你自己选择。
### 个性 > 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意思? 答:个性是指一个东西区别于其他东西的特殊性质。例如,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价值观念、说话方式、生活习惯等都可以称为这个人独有的个性。 > 为什么这个概念如此重要? 答:个性揭示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和区分不同的事物。比方说,我们不会把江一燕和霍思燕看成同一个人,虽然她们的长相非常相似。即使长相几乎一模一样的双胞胎,我们也能发现他们有不同之处。这就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 > 这个概念是如何被误解的? 答:误解一:有些人认为“有个性”就是有缺点,最常见的“缺点”就是“不合群”和“不按常理出牌”,其实个性就只是与众不同,不一定就是缺点,甚至有的个性还是优点,比如“喜欢独立思考,并因此作出的与众不同的行为决策”。 误解二:有些人认为个性是天生的,是很难改变甚至不可改变的。这些人就包括曾经的我在内。 > 实际上这个概念是怎么回事? 答:实际上,个性不完全都是天性,并不都是天生的,更多的是后天主动或被动习得的。我们生活在特定的时空就会受其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观念、大众文化、“科学”操纵、心理因素等等。 > 正解这个概念有什么意义? 答:知道个性是后天慢慢习得的,我们就会坦然面对自己,自信面对未来。虽然现在的我某些个性不是很好,但我可以通过学习和践行,改掉身上的这些个性,让明天的我变得越来越好。我们会刻意选择和学习优秀人士身上的某些个性,为我们所用,让我们也拥有这些个性,让我们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 > 错误使用这个概念有什么可怕之处? 答:如果没有清楚地认识个性的形成过程,我们就会陷入宿命论的悲剧之中,始终活在自卑的心理阴影之下,却不知道如何改善。 > 如何正确使用这个概念? 答:个性既不是贬义词,也不是褒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把个性当成贬义词的人就不敢有个性,把个性当做褒义词的人就不会反思的个性是否有价值,只有把个性当做中性词的人,才会对不同的个性区别对待,保留和学习某些个性,而剔除和避免某些个性。 > 这个概念和其它重要概念有什么联系? 答:个性是与共性相对的重要概念。共性是指不同事物的普遍性质。个性与共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在一定条件下,个性与共性还会相互转化。想理解这一点,我们就得动态的看待周围的事物。 > 我的个性是如何形成的? 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