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gang-he
zhigang-he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出自《礼记. 中庸》,从逻辑课的角度分析,其他战友已经给出了很好的回答,我试着从“原教旨主义”的角度分析一下。《礼记》是儒家的经典,那个年代能识字的基本都是贵族统治者,《礼记》这本书其实也是写给统治者看的,统治者的根本目的当然是长期保持自己的统治,《礼记》其实就是教统治者如何实现这个目的。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所在的这一小节虽然短,但已经是一套实现这个目的比较完整的方法论。 为什么要“学问思辨”?(Why) 因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学会如何治理国家,必须学会如何治人,要学会如何治人必须学会如何修身,这是儒家的大前提,“学问思辨”就是修身的途径。 > 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学问思辨的对象(What)就是统治者的处世之道,要符合所谓的天道,如果他希望治理好国家的话。 “学问思辨”具体应该如何操作?(How)孔子的回答总结起来六个字:下苦功,别放弃。 >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有没学过的,学了没学会,别放弃;有没问过的,问了还不知道,别放弃;有没想过的,想了没啥思路,别放弃;有没分析过的,分析过还没整明白,别放弃…。别人一次就搞明白的,你整一百次。别人十次搞明白,你整一千次。真能这么干,愚蠢的人也能变聪明,柔弱的人也能变强大。 话虽然是古代的智者说给统治者听的,但是其基本精神用现代话语重新解释之后对普通人依然有巨大的价值,这也是为什么它值得如此分析理解的原因。 Mixin ID: 37303860
两句话所营造的情境激发了受众不同的感受。 > 你有一个好东西,属于你的好东西,我拿过来分给大家…… 作为受众的我们听到这话就觉得愤怒,因为瞬间就注意到自己的损失,“我的东西被人拿走了”!损失带来第一重痛苦;还有更进一步的痛苦:这孙子不仅偷走了我的东西,把东西分出去居然还收获一波感激,他也配?太他妈过分了!第二种痛苦比第一种还要强烈。 > 我有一个好东西,属于我的好东西,你拿过来分给大家…… 此情此景,我们首先不会感受到直接的痛苦,毕竟没有遭受任何损失。如果再把东西给分了,因为不告而取所带来的道德上的负疚感也会被削弱、消失,甚至会有一种做了“正确”的事情以后才有的道德上的自豪感:我也帮助了别人!当然要是能够亲耳听到感谢就更好了。至于被拿了东西的人多郁闷……反正你也没有损失啥,我还帮你免费宣传了,有啥好郁闷的,还有,希望你不要不识抬举。 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表现:我的痛苦是真切的,你的那叫矫情。 身处其中的时候,很难看出这种反应在逻辑上的荒谬,因为我们总是可以对事实进行裁切并以此构建一个自洽的解释。从哪种角度进行裁切和构建,取决于初始的感受,第一种情景下产生的是苦受(有损失和不公)、第二种是乐受(别人可能的感激),从这个感受开始,接着寻找符合感受的解释,一般都轻而易举。 这当然不合适,说穿了也不体面,应对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一般是“换位思考”,要有同理心,但真轮到自己头上就会发现很难,因为感受太强大了,靠逻辑一般搞不过它,未经训练的逻辑其角色一般是作为感受的枪手——帮它找解释然后合理化。 第一步可能还是要先知道有这么回事儿,给它一个名字,比如“自利性偏差”什么的,这样你下次再遇到它的时候,起码能察觉到,这就比完全无感要强得多,起码开始有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我认为这也是逻辑学习的最重要价值之一。 Mixin ID 37303860
因为老师讨厌就弃学,因为老板可恶就怠工,这类选择往往出于两种可能的目的:第一种是报复,第二种是维护自己的形象。吊诡的是,这些目的通常都能实现,所以选择所基于的逻辑并不能算错。 有的人虽然讨厌老师或者老板,但并不因噎废食,该干啥干啥,依然好好学习、认真工作,都不耽误;有的人本着“对等”原则,既然你让我不爽,那我也让你不爽。因人而异。后一种人就有了报复的目标,让对方不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期望落空,而无论从道理上还是直接的感受上看,学生好好学习员工认真工作都是老师、老板最大的期望之一,弃学怠工看起来就是让他们这个期望落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同时惠而不费,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像是躺着把钱挣了,何乐而不为。这个逻辑本身其实没啥问题,最后基本都能如愿以偿。 问题在于没有顾及到这种行为对自身的长期影响,弃学怠工在让老师、老板短期内不爽的同时也给自己埋下了长期的隐患。其实道理大家都懂,不过情感上还是不在乎,于是行动上依然故我。根本原因还是这些隐患发作的时间在将来,将来总是看起来遥远,越遥远就越难感知,因为自己的选择而必然会有的后果所带来的痛苦也越无法清晰体会到。这属于视角匮乏的谬误,更准确一点是长期视角匮乏。这也是为什么从比例上这么选的学生要高于员工的原因,员工不好好工作,失业的威胁很快就能显现,痛苦反馈相对及时得多,也更容易感知,所以即使不爽老板,该干活还是得干;学生不一样,如果一直初心不改,起码也要到很久之后才会因此感受到痛苦——别忘了,同样是几年时间,在孩子眼里总是更久——等痛苦来临的时候,因为当初的选择该得到的早就得到了,该丧失的其实那个时候就注定丧失,现实还是现实,要么加倍努力去补偿要么无可奈何。 维护自己的形象,通常是因为在这门课程或者工作上受了挫,只不过这次没让兴趣受过,而选择老师或老板背了锅。自视甚高的人容易踩这个坑,依据的因果关系推理简单粗暴:我学习不好工作不顺,不是因为能力不行,是老师、老板不行,因为他们不行,所以我没办法好好学习工作。主观上讲,这个逻辑严丝合缝,因为总能找到证据自圆其说,实在不行来一句“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的苦衷?”让人无言以对;客观上讲,有因果关系、知识欠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问题。 因果关系的问题有两重,首先是因果倒置,本质上,为了维护自身形象所作的这种选择其实不是因为讨厌老师而讨厌学习,而是为了讨厌学习而讨厌老师。进一步地,为这个目的辩护的因果关系论证也存在谬误,几个问题就能发现:老师或老板是不是学习或工作有无成效的原因?的确是。是唯一的原因吗?显然不是。是最重要的原因吗?有时候还真的是,不过大多数时候不是。 退一步说,如果老师老板完美无瑕,是不是就能进入心流状态工作学习一路顺畅丝滑?也不是,因为如果真的在进步,反而必然会遇到挫折和沮丧,也就是这节课所说的“值得拥有的困难”,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即使逻辑严谨也还是找不到问题所在,知识欠缺是硬伤。 即使逻辑严谨知识具足,最后怎么选也还是取决于价值观,得看维护形象和追求进步哪个更重要,能不能忍受自己起初的笨拙。如果选择维护自己的形象最后也的确能成功,起码自己主观上可以这么认为,只不过是需要承担其他不那么愉快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