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u
xu
1. 知道 know和知识 knowledge 的关系是什么? 似乎,知道就是学到了知识。仔细想想,除了吵架生气的时候说的那句,“行了,我知道了!”以外,其他关于“知道”的情况,都是我们有了之前不曾有过的认知、看法、观点、想法的时候。阿基米德从浴缸里跳出来的时候喊的那句“我发现了”,其实和“我知道了”差别不大。 但是,知道的东西并不等于知识。知道今天的天气,勉强可以算作一种知识,可以为出行安排提供参考;知道一个棘手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算作一种知识;知道今天中午吃什么,很难算作一种知识。如果知道的东西只有短暂的用处,而后就几乎再也没用了,就不能算作是知识。如果你知道了的东西可以为以后遇到相关的问题作为参考,就可以算作知识。 2. 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之前看福尔摩斯小说的时候,对有段话印象深刻:有的人的脑子里有一座结构严整的图书馆,对各种们累的知识分门别类整理好,等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就可以找到;而有的人的脑子里就是一团乱麻,毫无结构和头绪。当时以为,像福尔摩斯脑子里那种结构严谨的知识才算做真正的知识。后来读过自学是门手艺,读过别的一些书,才感受到,生活中真正的知识并不一定能非常严格的结构化的。有些有用的知识没办法结构化,比如与试错法、负向的知识相关的一类,这类知识都比较难掌握。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结构化的,但是实用价值并不太大。 真正会学习的那些人,是善于把非结构化的知识通过一些关键点串联起来,形成有序的结构。 【有繁殖力的知识】相比没有繁殖力的知识,更有价值。所谓的繁殖力,就是从这个知识出发,可以进一步获得其他的知识的那类知识。 3. 知识和信息是一样的吗? 知识是信息的子集、一部分,知识一定是信息,但信息不一定是知识。比如各种娱乐八卦新闻可以算得上是信息,但绝对称不上是知识。 4. 在关于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中,哪些是你主动知道的?哪些是你被动知道的? 把时间当做朋友,是一个朋友推荐给我的,算是我被动知道的。 财富自由之路,是了解到之后我自己买的,算是主动知道的。 加入定投课堂,是自己主动的选择。 在朋友那里看到一本书,借过来看,是自己主动去知道。 感觉这个主动被动,不太好分。就算别人推荐给你,如果你自己不主动去学,还是不知道,从这里看主动很重要;但是如果不是那个人推荐给你,你可能根本不会知道,从这里看被动也很重要。 所以,存在机会成分的,都可以说是被动;需要自己主观努力去学习、去了解的,都可以说是主动的。 5. 你的个人成长存在哪些假定、猜想,是站不住脚的? 很小的时候,以为只要自己努力,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去不了的地方。后来慢慢知道,除了实力以外,运气也很重要。再后来又知道,运气虽然重要,但并不是那么重要,某一种程度之下的成功,更多地靠实力、积累。 6. 知道后,你的决定如何重塑个人成长、个人品牌、个人定位? 一方面要主动去学习。另一方面还要适当给生活增加一些随机性,增加接触新事物、新朋友的机会,从随机性中获益。
形式逻辑:以三段论为代表的经典的逻辑理论。它没办法处理不确定性的问题。它更多地是一个演绎的过程,所得结论并没有比初始条件具有更多的信息。 非形式逻辑:面对不确定性,面对未知,更多地采用归纳过程,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工具。 认知偏差:人类的心理倾向导致的我们感知到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不一致的情况。 形式逻辑,我怎么感觉是不需要情绪的。 而非形式逻辑,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和我们自己的一些偏好倾向,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观点,然后使用自己认为合理的论据和推理过程,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偏好,其中就有情绪的成分。 我觉得逻辑应该脱离情绪。 情绪有点像快思考,基于以往的经历,对一件事情会很快形成自己的看法。 然后逻辑需要做的就是,判断自己的情绪、看法是否是合理的、最佳的,是否存在认知偏差的情况。 逻辑可以帮我们更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但这需要大量时间,而情绪可以帮我们尽快做出判断,而这判断也可能不正确。 就像是黑马 白马 车夫。 借助逻辑更客观地认识世界之后,我们的认知提高了,进化了,对待相同的事情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情绪。 而新的情绪会成为我们对世界做出反应的**快捷方式**,当重复地进行逻辑分析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可能在大脑中形成这种快捷方式,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做出反应。
**证实偏见** 我的毕业论文就是 liuda 老师提到的那种例子,由于自己有了一些想法,然后就找相应的证据、数据去佐证我想要证明的结论。这让我想起了**熟悉效应**——我们会放大自己熟悉的事物在对应的所有事物中的概率。 但是关于泰坦尼克号船长的论述,我有一点别的想法。我觉得他说的话是没问题的。人家基于自己的经历作出那样的总结,也并没有夸张的、不实的成分。只是,他是否因为这个想法而对未知的危险判断不足。我想到了另一个问题: > 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原因是什么? 这里面有船长、船员不忠于职守的原因吗。他们是否因为对船本身的过度的信任才放松警惕的吗?如果是的话,沉船的深层原因就可以追溯到这句话。如果不是的话,就不能说是船长船员的问题了。 看电影情节,之前船开得太快了,然后又没有及时发现冰山。看维基百科的资料,失事当天很早就预警过海冰。但是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所以不好下结论。
关于同样的现象,得出相反的结论的第一个印象,是在《把时间当作朋友》里面提到的,**同样是不知道学了有没有用,然后有的人开始学起来,有的人却迟迟没有动起来,说是等到需要用的时候再学**。 关于镜像效应,就是在《定投改变命运》里听到的。感觉**镜像效应**是对上面的现象进一步思考提炼之后的结果。 逻辑只能保证我们从正确的前提出发,(最大概率地)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就是说,从错误的前提出发,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也可能得到正确的结论。所以,逻辑本身,并不能保证思考结果的正确,还必须加上正确的前提。而这个正确的前提,似乎超出了逻辑的范围。 我听到的(不是自己想到的)说法,《把时间当做朋友》里提到的**心智的力量**,就是这种前提,就是那面镜子。 关于镜像效应,我自己的一个例子是这样的: 我们村子里和我一样大的孩子大概有三四十个,然后长大后还在一起玩的有差不多十个,每年放假回家大家都会去谁家玩,喝酒,然后有时候搞到半夜一两点。有次十一点了我想回家,就听到一个同学说,**都已经是大人了,可以自己决定回家的时间了**。大意是这样,总之就是觉得,是大人了,没有人应该给自己束缚了,我想玩到几点就玩到几点。听到这句话之后,我的想法是:**都已经是大人了,就更应该给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晚上不能让爸妈太担心。** 我和我的小伙伴因为对**大人**的理解不同,所以面对我们长大的事实,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关于如何提高**心智的力量**,没有明确的想法,目前就只是多读,多看,多接触,多思考。对比不同想法的根本,持有这种想法的人会持有这种想法的原因。然后选择那些负责任、有助于自己成长进化的心智能力级别的观点。
**认知失调** 当事情发展的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时,我们可能会反思,然后努力把事情做好;或者自动忽略这件事,然后忘记;再或者产生与以前截然相反的看法,欺骗自己说,我本来也不想要那样的(好的)结果。 想想自己以前做过的好多事情,之前买了本练吉他的书,借了别人的吉他,在最开始的部分就被卡住了,然后就失去了热情,可能潜意识里给自己挂上了**本来也就没想学**的标签,或者自动忽略了学吉他这件事,或者给自己贴上了学不好的标签。总之,慢慢的可能这念头只是变成了自己脑子里的一个念头而已。很多我们想过去做却最终没有做成的事情,可能都是在遇到一点点挫败之后被我们**自动忽略**了。 第三种认知失调,是自欺欺人。想到了鲁迅小说中的孔乙己,他所谓的**精神胜利法**也是一种自欺欺人。正所谓,不按想的活,就只能按活的去想。这样的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归咎于天意、归咎于冥冥之中,却不知道,是自己葬送了自己的生活。
> 用分析一个论证的框架流程分析“因为没有兴趣,所以没有做好”,并分析其中出现的谬误。 最早听到兴趣和做好一件事的关系的讨论,是在《把时间当做朋友》这本书里。当时自己正在纠结要不要转专业的问题。看了之后,就做好决定了。 观点:没做好是因为没有兴趣。 理由:自己的亲身经历?亲身体会? 歧义的词语:怎样算是做好,怎样算是有兴趣。这些用词有点模糊。 假设:能做好是因为兴趣。 推理:因为“能做好一件事的人,都是对这件事有兴趣的”,而“我对这件事没有兴趣”,所以“我做不好”。 推理似乎没有问题,问题出在观点上。有点以偏概全。根据自己的经历就推而广之得到普遍的结论。只看到了自己没有兴趣,和自己没有做好这两点事实。就(在以往经历的影响下)给这两件事建立了因果关系【这里又有归因谬误的问题】。为什么这两件事会有一种因果关系而不是另一种呢?我们一开始的想法是,如果有了兴趣,我就会很想做这件事。如果我很想做这件事,我就能够最后把它做好。 可是,如果你被打击呢?如果别人不支持你呢?如果你总是面临失败呢?最初的兴趣能够维持多久呢?很少有人能够幸运到天赋异禀,然后周围的人也支持他,而且还总是有一帆风顺的运气。 为什么我们不会首先想到的是另一种因果关系——因为能做好一件事,所以才对它有兴趣。 相比之下,前一种理由,更像是借口,给自己做不好事情找借口。
**事后归因谬误** 根据事情发展的时间上的先后,推测它们的因果关系。比如,我们常说的**乌鸦嘴**就是典型的事后归因谬误。**守株待兔**也是一种事后归因。其实,至少在目前来看,具有因果关系的事情,必定是在时间上为,因在前,果在后的。只是,并不是所有在前的都是因。这就需要我们对事情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思考。我们原本所认为的因果关系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原因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对应的结果。这些,就是学好逻辑的必要性。 我自己好像很少进行因果判断。脑子里暂时什么都想不起来。
观点,相对主义谬误。“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这句话没错,可问题在于,你的观点 或者 我的观点中,都有可能有一些是错误的、错位的、有偏差的。 就算是逻辑严密的过程,最初的观点错了,结论的正确性也无法保证。 逻辑只能保证从正确的前提推出正确的结论,所以如果从错误的前提出发,你不知道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最好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对方感受到这种回答方式的问题在哪里。 1. 观点也有优劣。 2. 对于自己关心在乎的人,才会花时间与沟通,才想要和对方一起变成更好的自己。 以身作则,自己做好榜样,让对方看到。身教的效果大于言传。
逻辑谬误:自利性偏差 把好的归因于自己,把坏的归因于周围环境。 第一种说法里,看到了别人的好东西,自己(免费)拿来和别人分享,以为自己是在分享,却忽视了其实损害了别人的经济利益,损害了别人的财产,这东西的产权不是你的。因为自己的利益没有被损害到,所以体会不到利益被损害的事实。换位思考就是这么难。 第二种表述中,是别人(未经允许地)拿了我的东西去分享,无疑是侵犯了我的财产。这时候有切身利益的损失,所以更能体会到。 关于拿别人的东西分享这件事,如果是经过对方许可授权、且能为对方带来经济利益,也未尝不可。分享者其实还促进了这个好东西的传播。现在的时代,信息泛滥,好东西也可能被淹没而无法实现它自己的价值。分享者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如果处理得好,未尝不是一种让生产者和传播者都获得经济利益的一种好方式。关键在这里,要经过许可授权,要让对方知道。
关于 瑞幸 国货之光 这件事情 【瑞幸公司主动发布公告,称其财务造假,虚增伪造22亿交易额。有人认为瑞幸这个公司真的是“民族之光”、“国货之光”,不少人还在感情真挚地为瑞幸加油打气,说一定要活下来,民族品牌不能倒,瑞幸加油。瑞幸是割资本主义的韭菜,薅资本主义的羊毛,补贴国内消费者,对比某些想赚中国人的钱补贴美国的人,瑞幸就是民族之光。】 其实这个问题,在之后的逻辑课里听过了。所以有些我的想法,可能其实是听了课之后把别人的想法复制过来了。 1. 所谓的国货之光,肯定是高质量、高信誉、高技术的产品或者服务,比如华为、小米、京东这些。瑞幸财务造假,本身就是不光彩的事情,就是违规的事情,当然不能说是国货之光,【最多算是国货之耻】。 2. 所谓的割资本主义韭菜,我看不出,财务造假,怎么就是割资本主义的韭菜了。 3. 就算,真的可以【割资本主义的韭菜,薅资本主义的羊毛,补贴国内消费者】,那样就可以吗。我觉得不行。现在全球化的经济时代。一个企业和品牌的诚信不会只局限于一国之内。如果它想往大处发展,就必须面对国际市场。瑞幸的这种行为,根本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取得良好的信誉。到头来怕是只能割自己国家人的韭菜。抱有这种想法的人,潜在的想法是,只要能让我占便宜的事情我就可以去做,就算这样损害了别人的合法权益。这种人目光短浅,只看到了眼前的一点点小利,却丢掉了大西瓜。 4. 看反脆弱这本书了解到,政府不断扶持企业的一个危害就是,那些大公司的ceo们把赚到的钱放到自己口袋,却让纳税人掏钱为他们承担风险。这种行为从道德上是完全不应该的。更好的办法是让市场决定它的去留。有危机意识,才会有成长的动力。 5. 结合beyond feelings这本书,体会到的是,舆论的强大力量和很多人的感情和无脑。很多别人说出来的看似有道理的东西,背后可能只不过是为了制造一种舆论。而我们成了别人玩弄的东西。可悲。 6. 关于瑞幸事件的后续:https://www.cbndata.com/information/228067 发布第三季度财务报告,未审。经营亏损进一步缩小。股价上涨。有第二次机会,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