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aohao

Results 33 comments of xiaohao

对羊群效应的感知思考 很多人生活中看什么赚钱就去跟风,看到做直播带货赚钱,都一窝蜂的“羊群效应”的做直播,完全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的流量池太小,不适合做这个,然后备受打击,不了了之。最可悲的是一次次的死于“羊群效应”,最后一事无成,然后悲叹命运不济。 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考虑自己具备什么条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问问自己的内心,是否适合。不能一次次掉入“羊群效应”却不自知。 反观自身,一路走来,也多次误入“羊群效应”,但是还好自己越来越清醒,自己有什么,自己会什么,自己想做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做决定,去践行,去努力实现。 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对的,就是真理。可能做到独树一帜很难,但我们可以尽量保持冷静,不妄下结论,我们有保持沉默的权力,然后静心分析后再行动。

跟着老师学了几轮的逻辑课,感觉越来越平和,对待工作,生活,投资,成长中的很多问题,都能慢慢释然。以前觉得各种不对,各种别扭的问题,都能通过逻辑慢慢想明白了。30几岁了,一直向往的状态:平和的面对工作,生活,投资,成长中的一切。希望逻辑课能带着我慢慢修炼自己,自己慢慢变得能平和的处理遇到的一切人和事。 以前看问题总是很偏激,钻牛角尖,把自己置于一个受害者的角度,怪罪家人,领导,社会,希望通过逻辑的学习渐渐明白,所有的不满情绪,都是能力不够,逻辑不好的问题。身为妻子,妈妈,女儿,儿媳妇,女职员。。。各种角色,面对各种问题或与各种人交流,希望逻辑课能帮我找到一个个合适的切入点,让周围的人与我相处感觉更舒服,不偏激,不固执,而是逻辑清晰的,讲道理的。(虽然我平时也蛮讲道理的。哈哈哈) 希望通过逻辑课结识更多优秀的逻辑清晰的人,以他们为师,和他们为友,然后慢慢成长,各方面变得更好。

结合个人成长(个人定位,个人品牌),思考概念5:知道(know) 三轮逻辑课学下来,在进行第四轮的时候,开始摸索着完成老师留的作业。 一直都有成长的意识,但是慢慢“知道”的更加深刻。 身为女性,做了母亲后,由于苦于没有照顾孩子的合适人选,老公说:你辞职在家带孩子吧。我的回答是:都是大学毕业,为什么是我辞职,不是你辞职。你的收入也没有超我很多倍。另一个层面,由于过强的自尊心,我不想沦为家庭的弱者,围着孩子,等着丈夫回家,伸手向丈夫要钱。我希望自己有能力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后来幸亏老人帮忙带孩子,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不是女权,但是我不是任何人的附属品,我有权利追求自己的人生。 孩子长大的同时,我也一路成长,学习,读书,考证。在职业发展和收入上,一直和老公不相上下。一路上也支持鼓励老公的进步与成长。 加入践行群后一路默默的践行,所有的课程一节不落都听了。跟随笑来老师,李俊老师,刘晓燕老师,spenser老师的步伐一路走来,越加发现,以前的自己不仅仅是井底之蛙,而是瓶底之蛙。因此学习听课的过程中,时而感叹这些人的优秀美好,时而感叹自己的不足与差距。但是最终感恩自己有颗期盼成长的心,让自己遇到这么多良师益友。 每天坚持成长,自己变得越来越踏实,越来越能底气充足的面对各种变化,学习各种知识。更能心平气和的面对一切人或物。 还好我是“知道”了,就会去试试的人。于是践行遇到了很多美好。 对于“知道”目前最深的感触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很多的知道不准确”,因此一路学习不知道的知识,一边发现自己思维上的漏洞。例如:特别明显的例子总是把“我的观点”等同于“我”,现在知道这是不对的。于是成长了,不会因为对方反对我的观点,就和对方争论或争吵。 针对个人定位与个人品牌,我追寻的是:帮助别人,成就自己。首先自己要成长强大,才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过程中成就了自己,成就了别人,收获了温暖和财富。

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认知偏差,面对三个名字有点恍惚,查了下资料,了解了些,等待老师更深入的讲解。 谈谈对逻辑与情绪的看法吧。 我的观点逻辑和情绪是对立的,一个逻辑严谨的人,不可能太情绪化。一个情绪化的人也不可能逻辑思考。就像白马,黑马,车夫,他们配合好了是严谨的逻辑,配合不好,就很可能情绪化。 逻辑应该建立在冷静的基础上,一个人冷静的状态下才能谈逻辑。冷清也算一种情绪吧?于是逻辑多少还是依赖于情绪的。 (不知道这样思考对不对?) 小好 Mixin37328638

证实偏见——我的是最好的 学逻辑课之前自己就一直认为我的是最好的及我的观点就等同于我。并在这些坑中作茧自缚。 如果家人对我的某个言行提出异议,我会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辩解,例如:我家先生说家里卫生你应该收拾下了。我就义正言辞的说:我哪有时间,我要工作,要学习,还要辅导孩子作业,巴拉巴拉的说一顿,证明自己太忙,没有时间收拾卫生,其实最近我发现很多像我一样的在职女性,也能把家里收拾的很干净利索。因此汗颜。才发现自己掉进证实偏见的坑。 于是最近慢慢修订自己,当别人对我提出异议,先沉默思考,看看自己能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不急于辩解,不急于证实。以免又入证实偏见的坑。

作业5: 意识到大家都不靠谱,然后进化,或者,意识到大家都不靠谱,心安理得的不靠谱,面对同样的现象,得出不一样的结论:原因在于思维放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笑来老师提到一个例子:他和弟弟同样面对父母打架争吵的现象。他的想法是:我长大了一定不要这样对待老婆,不要过这种婚姻生活!他弟弟的想法:原来老婆是可以打的,夫妻之间就是鸡飞狗跳的。于是,他们兄弟的婚姻生活天然之别。 另外,选择进化的人,更关注自我的成长与进步,属于进步型人格。选择心安理得随大流的人属于表现型人格,更在乎自己的表现是不是另类,会不会被人取笑。人和人最终结局就在于思维不同进而选择不同。 “镜像效应”中“镜子”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有人看到了正面,其他人看到的反面。进而思维的方式,应对的措施就不同。就像盲人摸象,很可能每个人看的都不全面,但是有的人可能通过独立思考,逻辑思考后更接近全面,更接近合理与正确。这就是我们学逻辑课的意义——慢慢让自己的思维变得完善。 ( 小好:微信shanff88)

生活及投资理财中经历的认知失调 对于认知失调三个应对方式我都采用过。 (一)生活方面:当自己七八岁的时候,遇到想和同学一起玩被拒绝时,会想:我才不稀罕和你们玩呢。此时我选择了第三种应对方式“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 高中时,自己很希望成绩优异考上好大学,但是成绩总是不理想,于是选择漠视成绩,假装坦然的生活。此段时间选择了第二种应对方式,漠视。 (二)投资理财方面:自己开始有理财的意识,与丈夫商量时,他反对说:钱多了才能理。我们现在哪有钱理财投资。(此时丈夫选择的第三种应对方式:找借口)但是我没有被他影响。我觉得尽管当时钱财不多,但是肯定能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理财方式。于是读投资理财的书,听相关的课程,加入定投践行群。此段时间我选择了第一种应对方式,接受现状,并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 如果时光倒流,可能我还是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只是可能会更早些选择第一种应对方式:接受现状,想办法改变。按自己想的去活,尽量避免按自己活的去想。这才是正确的选择,这样才能成长进步。 (注:超级精彩的一堂课,感谢溜达老师。我会永远记住按自己想的去活,不按自己活的去想。)

小好(单芳芳) Mixin ID:37328638 WX :shanff88 作业4: 当前偏差: 最近几个月一遍遍的刷,每天看一小节,20天左右刷一遍.同时进行的还有,每天看,就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成了规律,看完以后心态愈发平和. 感受是"一切都是选择"选择之后"一切都靠积累". 笑来老师8.6的课程提到一切都是选择,与两本书重点突出是积累的力量. 所谓"当前偏差"只是选择了当下享受,完全不知道积累的效果.看电视剧比看书精彩刺激,即刻就能打开眼界,不用一字字的斟酌文字,不用想象并脑补画面,所以身边追剧的人总是更多. 就是选择延迟消费,等待多年后更大的收益,尽管当前我们能投入的数量有限,但是我们有长期做支撑,会靠慢慢"积累"积攒力量.但是很多人想拿着手里的几千元大吃一顿,再买件漂亮衣服不是更爽,他们想的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当下快乐,不想苦苦等待十几二十个年后的金蛋.因为他们觉得未来不可期,此刻的享受才是真实的. 里提到,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都是积累,但是很少有人乐意积累,都想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庆幸的事,我看到了这些好书,不但学到了,还思考了,行动了.还好我能延迟满足,等待将来的美好.未来可期的美好,想想都超级激动. 身在践行群,超级幸运的是我的价值观完全吻合定投践行群的价值观:锻炼,阅读,定投,帮朋友,陪家人! 锻炼可以每天定投健身,等待未来更加健康年轻的自己. 阅读可以每天定投读书:让自己与更多优秀聪明的人相遇,并慢慢变得优秀聪明. 投资可以每天定投BOX:跟着大趋势,让未来的自己无比富足. 帮朋友,陪家人可以每天定投我们的幸福力,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是幸福的关键.

事后归因谬误 听完课,感触最深的是完美的诠释了生活中的迷信现象,有个同事告诉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爸爸路过一个大佛就拜了拜,结果那年就捡到了钱,他爸以后每年都去拜那个大佛,觉得之所以捡到钱是拜那个大佛的原因. 上学的时候,发现班里考第一的学生总是做一种课外习题,也买那习题做,结果自己也没考第一.还有著名的"东施效颦"故事.都属于事后归因谬误. 这些都是简单的通过表象,就认为是原因,没有深入本质追问:这两个事有根本的联系吗?这是根本的原因吗?还有其他的原因吗?逻辑不严密导致的.还好学了逻辑课,自己思维慢慢严密起来.不会盲目的迷信,更能透过表象追查实质. (感谢刘老师精彩的第五轮逻辑课.很喜欢.每次都听.会继续跟随老师学习逻辑.) 小好 Mixin ID 37328638

事后归因谬误 听完课,感触最深的是完美的诠释了生活中的迷信现象,有个同事告诉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爸爸路过一个大佛就拜了拜,结果那年就捡到了钱,他爸以后每年都去拜那个大佛,觉得之所以捡到钱是拜那个大佛的原因. 上学的时候,发现班里考第一的学生总是做一种课外习题,也买那习题做,结果自己也没考第一.还有著名的"东施效颦"故事.都属于事后归因谬误. 这些都是简单的通过表象,就认为是原因,没有深入本质追问:这两个事有根本的联系吗?这是根本的原因吗?还有其他的原因吗?逻辑不严密导致的.还好学了逻辑课,自己思维慢慢严密起来.不会盲目的迷信,更能透过表象追查实质. (感谢刘老师精彩的第五轮逻辑课.很喜欢.每次都听.会继续跟随老师学习逻辑.) 小好 Mixin ID 37328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