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haoandy
wuhaoandy
皮小昊 MIXIN ID:37308660 公众号:小白很忙 ### 关于形式逻辑、非形式逻辑、认知偏差 - 形式逻辑:普遍意义上的逻辑学范畴,作为一门学科,如同数学一样,具备相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同一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矛盾律、三段论、归纳演绎等等,以此类原理基础为支撑进行的逻辑推理,常见的有数学公式的推导、法规法条的制定与判罚。 - 非形式逻辑:通过重新审视思考过程中各个环节(信息搜集、论证、表达等等),产生的一套有效辩证思考的方法论,适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类问题,由于此类问题繁多复杂,因此没有固定的逻辑框架可以套用,被称为informal logic。 - 认知偏差:不同于上述两种逻辑需要学习才能掌握,认知偏差是天生存在于我们大脑中的,是我们大脑在千万年的自然进化中习得、固化的。但由于人类文明几百年的突飞猛进,导致大脑认识世界方式还停留在自然选择环境下,这与剧变的文明社会环境产生了错配,因而产生了对事物认知的偏差,表现在直觉上是反应过度,在情绪上是心态波动,在行为上不够理性。 ### 三者的区别 #### 1.分析的对象不同 形式逻辑主要用于处理和分析“有限定条件下的二元对立的问题”,判断事物的是非、对错、好坏,乃至推理证明,比如法律条款、定理的证明; 非形式逻辑主要针对没有明确限定条件下的开放性问题,比如“未来十年应该持有哪只股票?”“美国大选结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有多大?”“2020年公司效益不好,我该不该换工作?” 认知偏差的分析对象以人的思考、人的行为决策为主。认知偏差的分析对象不是某个问题或结论,而是人脑时时刻刻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做出反应和思考,包括情绪的产生、直觉的判断、不理性的行为和决策。 #### 2.分析的过程不同 形式逻辑分析:由于限定条件存在,重点关注逻辑推理的形式,推理过程明晰; 非形式逻辑分析:由于没有明确的限定条件,不再仅仅关注推理的形式,而是关注思考的每一个环节:谨慎的选择议题——>收集信息——>有效的分析和论证——>准确的表达; 认知偏差分析:由于认知偏差经常发生在“慢思考”之前,非常难以察觉,就连科学家们都需要通过大量人的行为实验来验证认知偏差的存在。因此认知偏差的分析很难在即时即刻启动,通常需要有意识的开启,或者通过复盘自己的行为获得。 #### 3.应用的目标不同 学习形式逻辑的目标是得出一个明确且正确的结论; 学习非形式逻辑的目标是得出并阐明一个更好、更全面的观点; 由于人脑产生认知偏差的目标是快速反应和行动,是人脑为了快速应对环境变化,进化出的快速决策机制。...
Confirmation Bias 证实偏见首先让我想起来,自己刚刚进入股市时,会有一些所谓的“股市交流群”主动来联系你,好在之前读过一些防骗的故事,否则自己也险些上当。其中有一种骗术就是利用了人们的“证实偏见”:首先,骗子会给10000人发送邮件,其中给5000人发的邮件内容是:明天股票A会涨,而给另外5000人发的邮件内容是:明天股票A会跌;如果第二天,股票A真的涨了或者跌了,骗子将其发送邮件内容符合真实情况的5000人再分成两部分,向一部分人发送“明天股票B会涨”,向另一部分人发送”明天股票B会跌“...循环往复。以至于总有一部分人收到的邮件一直“符合”真实情况(而不考虑概率的因素),这些人就会将骗子当做“股神”一样崇拜,殊不知自己已经掉入了陷阱之中。 另外,证实偏见也常常出现在个人感情方面。追求异性的时候,总会将对方的某些语言和行为,当做证明对方也对自己有好感的“证据”,并且一厢情愿的强化这种想法,从而引发一系列不恰当的行为。 Mixin ID:37308660
MIXIN ID:37308660 WeiXin:wuhao486290 1. 框架效应的根本原因是损失厌恶:描述同样的事情,分别用损失框架和收益的框架,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 “90%的手术成功率”和“10%的手术失败率”,前者的接受度更高,是因为人们厌恶“手术失败”带来的损失——人们因为“损失厌恶”更容易对“损失”产生本能的回避,而不对事物进行进一步思考。情绪阻断思考,我觉得这是“损失厌恶”带给我们生活决策最大的困扰。 2. 有效利用损失厌恶的方法:**首先是冷静下来,甚至是停下来,不要让情绪主导决策**;然后是切换视角,通过长期视角,找到“真实的损失”或者说看清“长期的损失”。金钱、信用、健康、内心的平静、幸福——这些事物的“得与失”,都是需要用长期视角不断审视、衡量的。 **利用损失厌恶,增强行动力** 长期持有好的投资标的,你要告诉自己,现在50%的收益就卖掉,未来,踏空的成本无限大——金钱损失更多; 坚持锻炼身体,你要告诉自己,现在不为健康投入,未来,健康的损失会越来越大; 终身学习、读书、写作,你可以告诉自己,现在不学习、不练习,你永远不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 关心朋友、维系关系,你要告诉自己,现在不保持联系、投入精力,未来你身边的朋友会越来越少; 照顾家人,你要告诉自己,现在不安心陪家人,未来“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者“错过孩子成长”的悔恨会萦绕不去。 **利用损失厌恶,逃离“沉没成本”** 人们对“沉没成本”的执着,也是一种损失厌恶。时刻用长期视角提醒自己,说服自己“沉没成本不是成本”,过去无法改变,只有未来可期。但知易行难,人们要克服“付出”的“损失厌恶”,比克服短期波动造成的“损失厌恶”要难得多。比如“一美金陷阱”:从0元开始拍卖一美元,出价高者支付其报价并得到1美金,次高者也要支付其报价。出价次高者会为了避免**付出没有收益**的损失,而不断加码,提出新高价格,是一旦开始,直到出价者崩溃都不会停止的游戏。 一旦你陷入这种“陷阱”中,你需要更大的“损失预期”帮你逃离。“一美金陷阱”中,当你意识到这是一个无法停止的游戏时,要立即终止;当我意识到自己无法承受期货投资风险,立刻退出期货交易市场,舍弃掉之前期货投资的经验、知识、金钱,为了防止未来更大的“损失”。
认真读完《定投改变命运》以及在践行群里学习之后,会有一个深刻的认知: **无论是投资,还是学习、工作、生活,最重要的观念就是:“长期”。** 如何做到长期持续?——是每个领域中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 映射到投资领域,是:如何长期持续的定投?如何长期的持有? 看似两个问题,解决方案却是一样的:拥有强大的场外赚钱能力。只有拥有强大的场外赚钱能力,才能够持续的定投,才能够不被外界种种诱惑、波动干扰,才能够坚定的长期持有。 ### 设置销售课和销售标的与场外赚钱能力直接挂钩 - 最直接目的是,为了让群成员有途径、有方法增加自己的场外赚钱能力; - 隐含的意义是,让群成员认识到“人生无处不销售”,进而能够练习、打磨、提升自己的销售能力; 2020年9月,我参加了104班的销售训练营,28天的时间,我积极努力的完成每天的任务,在各个平台留言、发表观点,但**最终**我一张践行群门票都没有卖出。这结果让我深刻感受到自己销售能力的不足,不要说产品(课程)了,就连“定投”的观念都很难成功“销售”出去——让我第一次切身体会到,卖东西,居然这么难。 我只能对自己说:销售,我还差得远呢,需要长期反复训练。 ### 编程课的意义与场外赚钱能力高度相关 - 不得不说,编程,是打磨自学能力最佳的途径;而自学,是场外赚钱能力的基础,也是核心。因为赚钱很难,不但要通过自学不断提升自己,让自己更有价值,还需要汲取、学习多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多维竞争力。 - 除此之外,编程还是一种未来必备的认知能力,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最终可能都将加入网络当中(无论是商业网路还是物联网),成为“万物互联”的一部分,甚至是算法的一部分。编程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这个世界,以及未来的趋势。 - 编程还是一种工具,不要以为生活工作用不到编程,编程就与你无关,个人认为,编程与普通人最相关的应用就是办公自动化和数据可视化。 “你永远也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回看过往,错过那么多机会的我,体会得越来越深刻。
皮小昊 MIXIN ID:37308660 公众号:小白很忙 做一个长期主义者真的真的很难:思考上,不但要用趋势思维思考,还要不断的思考深入和全面;行动中,不但要彻底的贯彻长期理念去行动,还要抵御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心理上,不但要富有耐心、做好持久战的准备,还要有抗挫折、越挫越勇的精神。 **举一个自己的例子**:为了长期持有美团、小米的股票,我删除了券商交易用的app,但就在前几天,朋友的微信群里讨论起“蚂蚁金服”一片聒噪,我被即将上市、“热火朝天”的蚂蚁金服打新诱惑,重新下载了app,不但下载了app,还卖出一部分小米股票,作为备用金,加了10倍杠杆打新——这一切都是在一个中午的午休完成的。等我冷静下来,我发现自己真的是超级“不靠谱”,不但推翻了自己对打新的看法(打新,就是花架子,资金不足无法长期执行),还卖掉了一部分准备长期持有的小米股票,更让我心惊的是“还加了杠杆”——这一切,都毫不真实,又确确实实是我自己的行为。真的就像笑来老师所说的“鬼故事”:全程清醒,眼睁睁看着自己走向不该去的地方... 所以,目前,我还没资格说自己是个长期主义者。尽管我定期运动、持续写作、只买不卖的定投BOX,可距离彻底实践“长期主义”还有很遥远的距离。由此可见,“如何把自己培养成长期主义者?”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主动+进取**:有时候,自己有种“被笑来老师推着前进”的感觉,读书、写作、投资、健身,这些都对,都太对了,乃至没有也不需要更深入的思考,乃至不假思索的“拿来主义”,一旦遇到的事情超出笑来老师所说所分享的范围,自己就不会思考和决策了,成了一个“被动”的长期主义者——由此可见,逻辑课太重要了,可以教导我、训练我如何主动的思考,自主启动自己的元认知,最终内化并运用在各个方面; (2)**耐心+信心**:我经常也会陷入“越学越乱”的阶段,乃至很多时候都卡住、停滞、无法继续学习下去,缺少及时且正确的心理建设,耐心值和信心值都会急剧下降——关于这一点我没有想到很好的办法,可能这就像liuda老师所说,“十月怀胎”是必经的阶段和历练,摒弃掉“速成”的思维,戒骄戒躁,把自以为的“进步”和“挫折”都想象成BOX的涨跌波动,最终的结果是要在很多年之后才会呈现; (3)先在一个领域,成为长期主义者,**先做成一件事**:集中精力在某一项的具体行动上,比如坚持跑步或者长期写作。做成一件事,带来的成就感和信心,可以推动自己继续前行——特别有必要,就像是启动了增强回路一样,推动整个系统运作起来; (4)最最最好的一个方法:找到身边的长期主义者,**与长期主义者做朋友**!向他学习!
代表性偏差(Representativeness bisa) 有时候,我很“庆幸”自己曾经做过很多不靠谱的投资,当我回顾这个过程,我才有事实和实例发现另一个的自己——很不靠谱的自己。 比如投资股票,选择股票的时候总会各种自己的“标准”,将这些所谓“标准”当做好股票的标志,殊不知这些“标准”都是代表性偏见: 最开始买股票,由于政策、新闻宣传的影响,自认为自己的行业会蓬勃发展,于是选择自己行业的股票,开始赚到了钱后,又强化了自己的偏见,认为自己的行业很火,然后继续加仓; 然后自己行业的股票发生亏损,才意识到自己选择的“标准”不对,把目光转向其他行业,发现科技股很火,涨势很好(再一次产生了代表性偏见),于是转投热门的科技股; 当科技股冷静下来,我发现财报可能是判断好股票的唯一标准,于是开始试着读财报:公司负债占比、现金流、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资产周转率,各种各样的指标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眼花缭乱,最终只好选择某些财报工具对公司财报打分,再购买分数高的公司的股票。我再一次产生了代表性偏差,只关注财报评分,没有注意公司的商誉以及行业周期,导致购买的股票由于其公司商誉、行业周期问题大跌。 现在回顾起来,发现自己每次选择投资标的的“标准”都具备代表性偏见,认知偏差还真的是无处不在,也从反面证明了学好逻辑的重要性。对于投资这样严肃的事情,一定要经过反复学习思考学习思考后,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行动重要,行动后的反思更重要。 可矛盾的地方也在这里:只有我拥有足够的经历,我才会意识到“逻辑”的重要性(思考质量的重要性),假如我没有这些经历,我对于这些认知偏差只是听听就算了,始终会认为自己不会掉入一个又一个坑里。究竟是不断试错学习是对的,还是在一开始就放弃自己的“思考”跟从有实力有见识的人是对的?笑来老师说投资最不应该试错,可如果不是我经历了这多坑,也不会认为“定投”是个人投资的最佳策略。 另外,我觉得代表性偏见的本质是对概率的误判,大数定律以及贝叶斯公式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真实的世界,概率思维可能是对抗代表性偏见的有效工具。总之,感觉要学的东西很多~ MixinID: 37308660 皮小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