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xiaoyan125

Results 11 issues of wangxiaoyan125

框架效应:采用不同的说法,产生的结果会不同。框架效应是在所难免的。 就像双十一买东西的时候,总会看到到了多少多少点就要恢复原价,这种情况下我也会更想买东西。 利用框架效应,把自己框在一个长期主义的框架里更为有益,框框也会变得更大,容纳的东西会更多。

证实偏见:总是能够找到支撑自己信念和假设的信息 这种思维方式特别狭隘,而且这个概念的谬误应该也是我最容易犯的。我在和他聊天的时候,他有时候不回我信息,我就会觉得我累了,也许我们不合适,我不想再坚持了,我的观点是对的,然后就会不断驱使我做这样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相信它,它就是真实的吗? 反向学习法:想想我做什么事会搅黄这个事,同时也要区别真相与自己观念的区别

羊群效应 今天学习第五轮的第四讲,我发现开始能够比较正视一个概念,之前我听这些偏差的就觉得它们都是不好的,一定要去避免。但是其实每一个概念的应用空间都很大,在有些情况下要避免,有的情况下又可以用起来,往好的方面发展。 那么,我什么时候掉入过它的坑呢?当每次上课或者培训的时候,会有老师提问,有同学同事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我都会想,嗯嗯我想的也就是这些了,不知道这个算不算羊群谬误

叙述谬误:人的天性,当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找到一些原因去说明它,让自己心安理得 个人经验,公开报道都是🈶局限性的。 在医学,法律,投资领域可能冷冰冰的数据更反应真实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故事情节来说服他人。 我是很容易陷入因果论的,就是发生一件事情总是相信有它的原因,正所谓百因必有果,不过有时候有些事情就是无法解释的,比如抛硬币,为什么这次是正?下次还是正?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 要学会好这个叙述谬误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它,懂得它是怎么回事,与人性有关,如何去应用它,如何去规避它带来的一些谬误

代表性偏差例子 比如我经常会容易听权威的话,就像我们的领导,长辈,他们一说我就去做,很少会去思考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去支撑他们的观点,总会本能地觉得他们对。

熟悉效应例子: 去年我和同事一起标定容量瓶的时候,我发现计算时乘的系数是钠钙玻璃瓶的,但是我们标的是硼硅玻璃的。因为我之前做过玻璃类的检验,我们标的就是硼硅玻璃而不是钠钙,那我们计算就错了,于是就和他们说了。我可以百分百肯定,但是回过头为什么我一开始没有看到,第一因为我觉得我没做过我不会,所以没有认真去看sop,第二,因为别人一直都有做这个,所以我听信别人的。——以自己薄弱的经验去打担保,我那个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且其中有傲念,觉得自己很厉害,拥有谦卑之心很重要。今后在下判断时一定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是要有足够站得住脚的论据。 其实在这个例子里我犯的就是熟悉效应的偏差,因为我本能地觉得自己熟悉的东西是对的,我只是想去证明它是错的,但是却没有想法它存在的理由是否是对的。 再来聚焦错误,也是我经常会看到自己只想看到的东西,就像投资,我也经常想看到它涨而不是跌。 如何去应对有限注意偏差呢? 1.思考自己是否只从自己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2.别人的观点或者行动是否有合理之处,有没有证据可以说明? 3.在有分歧的时候要悬置判断,思考两者哪个更合理? 4.大量练习

01观点是分销笑来老师十年5本书的课很少人回应,所以自己没有用。 02理由是因为自己去做了一些功课,也去行动了,但是没有收获,就觉得自己没有用。 03首先第一点很少有人回应是否意味着也至少有一些回应的声音,有一点反馈也是好的,也是值得鼓励的,第二点自己没有用究竟是如何衡量的呢?怎样才算是有用?要做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有用。分销老师的课是如何分销的呢? 04假设是我去分销了老师的课就一定会很多人回应我 05推理有没有问题?这里是有一个因果关系的错误。去分销老师的课很少有人回应真的说明自己没有用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方法有没有用对?销售的人群有没有合适?自己有没有对自己销售的东西有足够的了解? 其实今天的作业也是我一直很困惑的地方,但我不会觉得是自己没用,加上长期的维度去思考,我的积累还不够,也需要向一些优秀的销售大佬学习方法等等。

观点是知道那么多道理,没有用?这个观点也有问题我一知道了它就得有用吗? 理由是比如看了亲密关系的书,亲密关系还是一塌糊涂,看了理财的书,听了理财的课依旧亏 观点和理由中有什么歧义的词组:道理指的是什么道理,是在哪里看,去哪里了解的这些资料,资料是否可靠?知道到底是知道到什么程度,真的理解了那些道理吗?还是说只是看过,听过? 推理有没有问题?从看了书和听了课后生活投资没有改变就推断出道理没有用,道理没有用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呢? 假设有没有问题?假设是知道了道理就懂了,就有用了,但是没有去实践依旧没有内化成自己的。

1.我好像没怎么去观察过别人是不是都有这个倾向,觉得自己的更好。但是我观察过自己,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倾向程度比较大。比如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我会说我妹怎样怎样,我弟又是怎样,说的内容都让自己极具超越感,另外一个就是在与同事一起工作的时候,我也会总觉得自己的更好,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更好,所以这里的更好有时候也会是不愿承认自己差的更好。 2.我把过度自信理解为傲,过度自信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一些未知的错误,就是把结论建立在已有的经验上。 3.我的更好结合在个人成长上,会觉得自己成长的停滞,因为学习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活动,如果只是局限于自己,如果是结合在投资方面,就会以为价格的趋势与自己有关,那么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4.我认为我不好,你好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因为这里会形成一个心理落差,为什么你好了,我不好,不对,我应该更好的。但实际上我还不足够好,还需要不断向前。 5.我的更好,突破自我中心,比如现在在聪聪成长复盘营中运营,看到她的成长,其他人的成长,我有时候不想去看,就是觉得别人凭什么比自己厉害,我的复盘应该更好。如果我突破了这个自我中心,开放地接受更多可供我成长的内容,那么我在工作上,副业上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说不定也能够寻找到商机。 6.我觉得我现在不好将来也不好,我现在好将来不好这两种状态都是需要去警惕的。不管现在的状态如何,都要相信自己的将来会变得更好,要让自己持续成长!

1.我所形成个人成长的观点支撑的依据好像都是来自于书籍,或者是一些课程的观点,比如学习本身是一种社交活动,这个我以为是自己观点的内容其实就是从笑来老师那里摘抄的,那么笑来老师又是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结论的? 2.对于一些我认为十分正确的内容会坚信不疑,有时候个人复盘得出的经验我也没有去应用,反复验证其有效性。对于名人效应,专家意见我也会认为他们那么厉害,说的大多都是对的吧。 3.有的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人就自然成长了?这个的前提假设是必然经历了让人成长的事情而且那个人要有悟性。 比如坚持就是胜利,前提假设是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4.我对于个人品牌的塑造的理解是我首先要扎实自己的内容,这个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我没有一些内容,我无法输出给他人,但是可能仅仅做好内容还不够,我需要做一些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内容,要满足她们的需求,而不是自娱自乐,其次我还要有会销售的能力。这些的证据也竟然是听课得来的。我也决定要去研究别人对复盘的需求,怎样的内容才能更加帮助到别人,这样的行动其背后的合理性证据是别人的实践得出来的结论我也可以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