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lee2020

Results 7 comments of kalee2020

**过度自信的三种方式:** 乐观偏差:是个体认为风险不会发生在 自己身上的侥幸观念而产生的偏差,但“乐观”这一概念适合群 共情鸿沟:即我们在一种情绪状态下,难以预测自己在另一种情绪状态下的行为和感受。 盲点偏差:即,看不到自己的认知偏差存在。经常说的,“你不知道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不知道……”,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生活中的我中招的场景:** - 买股票,在跟风的情况下买进卖出,判断依据源于新闻、消息以及自己的喜好。股票的暴涨暴跌总觉得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看到K线图就认为自己不贪心就好,在某个次高点卖掉就行。结果就是轮为被割的韭菜,这是乐观偏差带来的影响。 - 对于别人的行为自己总是很生气,为什么不是按自己所想的那样来做的?特别是出现不好结果的时候。正如课程中讲到的例子那样,老人带小孩总按照他们的方式来,几十年的习惯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不同的养育方式就造成了很多的矛盾。而在这个时候,总认为自己是对的,为什么他们不按照自己所说的来做呢?很是生气,一点点的小矛盾积累起来就能暴发大的矛盾。这也是共情鸿沟的表现吧,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如果想不明白,也可以尝试着去沟通、去了解对方的想法,以及想法的缘由,而不是一味的以自己的想法为主。 - 盲点偏差 就像我们的眼睛总有看不到的地方,就比如前天有一张单据内容写的很清楚,我也看过了,结果还是错过了其中的某项信息,而导致沟通障碍,就是因为以为自己看过了知道了,而产生的盲点偏差。 **作业5: 她的观点: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我没有让你像我一样,你为什么要让我像你一样,这种观点是哪种谬误?究竟错在哪里?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要怎么说服对方,不仅仅需要言语上,行动上你需要做什么?#253** > 这个问题最先让我想到的一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呀,我没要求你 ,你也不要要求别人。这道理听起来合乎逻辑,可总觉得有哪里不对呢? `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但这前提假设是难度高的、脏的、累的活。` 那如果是做对未来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呢,男女朋友走到一起,往后需要共同进步,才不至于一个人落下了,才能最终携手走很远很远。 `也可以说现实,二人结婚了,如果不学习的话,很难有机会去突破,获得高薪水,更别提拥有比较高水准的生活品质。现在通化膨胀率逐年上升,假如年薪10万,利率按` 6%,33年后,要保持现有生活水平,需要年薪68.4万元。10*(1+6%)33=68.4万元 这还不考虑在有小孩的情况下,要报各种培训班,出去游玩,小孩的衣食住行,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不去学习,提升自己,如何让生活变得更好。到时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所需而终日忙碌,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知行合一,给出榜样的力量。通过学习某门课程、某个专业知识让自己的生活工作变得不一样了。比如群里的逻辑思维课,让自己不再那么盲从,学会理性分析。比如群里的编程课,通过它与机器人进行沟通。就如以前人们所说的英语是走遍世界的语言,那编程是人们与未来机器人世界普及的沟通语言。 最后想说,过度乐观好过过度悲观,乐观让人行动,行动带来改变,改变让人更乐观。

**一、常见的分享误区** 你有一个好东西,我有一个好东西,各自的好东西拿出来分享,没问题。 你有一个好东西,我拿过来分给大家 我有一个好东西,你拿过来分给大家 这有哪儿不对呢,这是真正的分享吗? 在此之前,朋友圈里最常见的遇到好的文章,即刻推送给朋友,让朋友一起分享。也没觉得什么不对,但按上述说的是拿别人的好东西来分享,是不是有点窃取别人的劳动成果,拿来做友谊的输送。 首先这好东西,是自己认为的好东西,难道它真的是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东西,能对要给到的人帮助么? 再有是你认为的好东西,别人未必认同,有可能不屑一顾,只是嗯嗯地回复你。 所谓的好东西必定是你经历过,体验过,验证过,它确确实实地改变了你的某些行为方式,让你变得更好,才够得上是一个值得分享的东西。 分享也要看接收对象,他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困难? 比如开淘宝店的创业者,你给他发心灵励志鸡汤,也许你感动不已,别人正为公司资金头疼,正为运营头疼,哪会有心思来看这些呢。 就像尚在为温饱奋斗的人,你跟他去聊别墅投资、聊金融理财一样,还不如一技之长来的实在。 **二、逻辑谬误的根源** 只要是专家说的话,我们就很认可,很相信,甚至传达给别人。 但我们却没有进行分辨,也许是懒得去分析。 这专家说的话是他所擅长的领域么? 同样的话,这个领域的其他专家认同么? **三、当自己出现强烈的认同感时,就要留意了** 当我们心中所想,被其他人发表出来了,即刻产生认同感,觉得这个人说的太对了,说的太好了。其实只是通过外部强调自己认为的是对的。 就好像二人吵架一样,总会认为对方是错的,如果围观的人能帮衬着自己说话,就觉得他说的太在理了,自己更理直气壮了。却不去分析事情的对错,原由,与沟通方式是否合理。 当自己对一件事情,一个观点特别认同的时候,听不进去第三方观点,即使另外的观点合情合理,就当视而不见时,就要留意了。强烈的认同感会让我们变得很热忱,却有可能走向相反的方向。盲从盲信盲听就很可怕。 在遇到重要的事情时,需要三思而后行。这是一句古老的俗语,却也是实践的真理。

**钱和时间要怎么花** 在此之前只想过钱要怎么花,用来消费还是投资? 从没想过时间也是用来花的,总以为时间是理所当然的存在。时间同样可以用来消费或者投资? **——反观自己花钱和时间的暗区** 钱是没有太大计划性的,花起来比较随性,看到一个东西觉得不错,就下手了,然后家里堆着一堆没有开封过的物品或没有使用过的。经常淘宝的人就会有这种感觉,当时觉得蛮好的,自己是需要的,到手后又觉得好像也不咋的,实用价值也不高,就弃之角落了。特别是双11买的面膜,到下一年的双11还没用完。 时间的选择,在得到上最开始购买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后来听听其他课程,讲的真好,就又订阅了《吴军的硅谷来信》,接着《刘润的5分钟商学院》的内容也是让我惊喜……陆续订阅了十多个专栏,最初每门课都认真的听,做笔记,却践行的少,更多的时候是在听,一二年过去了,发现在自己认知上有些提升,但整个生活水平、工作环境并没有因此而有多大改变,核心原因在于自己把时间都用来去获取新知,以及享受新知带来的喜悦,误以为知道了就能改变,却不知道 知道≠做到。践行才是最重要的,时间更多的要花在获取新知后的行动上,并且要长期践行才有效果。 **——微笑曲线投资** 在A股市场看中一支股票,它这个月已经下跌了30%,看着它刚刚上涨了5%,想着它曾经最高点是100多元,现在才20多元,一定会涨回去的,所以立马下手。然后就等着它慢慢上涨,通常情况下会跌跌不休,捡便宜不成反套牢了。我的判断提前是牛市时的最高峰,却没有看牛市前这支股票长期的一个趋势,是不是有幅度的增长,长期有业绩支撑,而不是看某一个时刻的表现。 反观贵州茅台的股票,在牛市之前一直是A股里的绩优股,经历牛市后的微笑曲线,它的回升速度也是飞快的。也就是要多看几个微笑曲线,经过几个大周期更能看出长期趋势。 **——前提假设的重要性** 很多时候前提假设错了,后面的逻辑判断再正确都是枉然。 就好比我要去南极,结果搜索导向了北极,无论路线规划有多么的合理、精准、省时省事,方向却是相反了。 生活中的例子举不胜举,因为要出门会友,特意去选了一件高档的裙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发型得换换,又花几个小时弄了个头发。感觉很满意,这发型与裙子太配了,这气质,啧啧,都不敢相信这是自己。而然低头发现在脚上的鞋子太土了,想去买一双配套的,发现时间已来不及了,聚会时间快到了,可自己这样穿着也没去出门哪,然后就哪也没去了。

**框架效应:人际交往** 有个吝啬鬼不小心掉进河里,好心人趴在岸边喊到“快把手给我,我把你拉上来!”但这吝啬鬼就是不肯伸出自己的手。好心人开始很纳闷,后来突然醒悟,就冲着快要下沉的吝啬鬼大喊“我把手给你,你快抓住我!”,这吝啬鬼一下就抓住了这个好心人的手。 心理学上把这种由于不一样表达导致不一样结果的现象称为“框架效应”。 我们在心理咨询中常常会碰到人际关系困惑的求助者,有些就是由于表达不恰当所致。 “框架效应”告诉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关键不在于说什么,而在于怎么说。 **如何使用损失厌恶为自己服务** 如果一个事情投入的时间精力情感越多,沉没成本就越高,更不愿意放弃。 就比如去店里买衣服,你看到中意的款式,也试穿合适,但就是觉得价格有点贵了,想要店员便宜一些。 通常大多数人的做法,当谈不拢的时候,就是一转身准备走人,就等着店员叫住自己,然后更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你如果店家留住你还好,要是随你走人,那不是挺尴尬的。 但如果你真心想要这件衣服,那就增加店员的沉没成本,不断地在店里挑选款式,试穿,与店员沟通 ,让她为你服务。既让她觉得你是有心要购买,又让她知道你满意的是价格。当这个时候再谈不到中意的价是再转身离开,这时店员就会想,一个上午就来了那么几个人,还没怎么有营业额,况且这人都耗了自己大半天的精力了,心想算了,少赚点就少赚点吧,反正有得赚 。就更大可能为了留住客户而给出低折扣。 **损失厌恶与践行长期主义相结合** “差一点成功”、“差一点就得到了”就好像成功唾手可得,就差那么一点点。就好比笑来老师推荐的美股GAFATA组合,从订阅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发布到现在年化复合率超过26%,还超过巴菲特老爷子的投资回报率21.97%,是不是很牛,很厉害?三年过去了,当初也有订阅专栏却没有购买的人,是不是会后悔?曾经明明可以得到的,还有可能更气人的是当时你有钱,却去买了其他股票,然后到现在还没解套。 如何让自己长期践行?心理建设课要听,他人的分享也要听,其他人因此而带来的改变的故事更要听,因为别人听了践行群的课去做了,去实践了,并且通过长期实践已带了收益,有可能是很大的收益。那自己也是同样付费听课,为什么就要失去那些明晃晃能带来收益的事情呢。 101班 李琼 微信liqiong-2016

一、自我反思:做事之前我有思考过为什么吗?还是无意识地就去做了? 做一个事情之前,是否有想过为什么这么做? 因果关系:这是真正的原因么?这是唯一的原因?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么? 当课程中提到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不喜欢这门课程,因为讨厌一个人而不赞同他的任何观点,因为讨厌一个老板而好好上班,甚至离职。这些都惊讶到我了,总以为这是情绪问题,却没有深层次的去理解,就习以为常了,把它当作一个现象了,一个常态了,一种正常反应了。 我有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呢?肯定有,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 因果关系谬误,是人们最容易犯的谬误。 最近一次是跟老板去谈调薪,他调的幅度没有达到我预期,而且远远低于我的预期。于是,我开始懈怠,上班不好好做事,总想着你给那么一点工资,枉费我之前那么努力用心地去做事,说好的不会亏待这些做事的人。现在看来只是嘴上说说,却没表现在实际行动上。 于是,我开始抵触上班多花心思,更不想去做额外的事情。那我是不是也犯了这种因果关系谬误?因为老板没有履行承诺而放弃好好工作,从长远来看,好好工作,提升自己的能力是 对自己的未来有好处的。还有可能也是自己偷懒的借口,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意识到我是为自己打工,为自己的成长负责,管他加不加工资呢,我该干嘛还是得去干嘛。一个公司的经营期平均也就3-5年,也不可能跟着这个公司干一辈子,是吧,总得为未来打算。 二、育儿反思 听了育儿课,知道小孩的很多不良行为,比如不专注,做事情拖拉、不愿意做作业等等,知道定义是小孩遇到了问题,这些外在的表现只是冰山一角,才没过多久就忘记了,又觉得是小孩子有问题,总盯在她身上折腾…… 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知易行难,时常温习一下课程,提醒自己。 这个十一假期就总盯着孩子的作业,她分心、懒散、逃避……我却耗费大量的精力去纠正她的行为,甚至就让她在我旁边做作业。既影响到了我做事,也让她失去了自主性,失去管控自己的能力。小孩一定是遇到什么问题了?我跟她好好沟通,把精力放在帮她解决问题上,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三、为什么投资社群设置编程课、销售课、设置销售标的? 1.编程 现在大部分人都还是普通人,还没有财富自由,那最重要的资源就是时间、注意力,编程课能让我们在工作中节省出大量的时间,提高效率,提高质量,能做之前很多做不了的事情。 2.销售课 销售课是让我们意识到定投最重要的是场外赚钱能力,而销售能力是必备的。只有场外源源不断地赚钱,才有可能不会动用场内的资金,才能保持定投的稳定性,长期性。 3.编程 设置销售标的,是销售课的实践,下一步的行动,优质的销售标的能让销售更好地开展。 四、阅读他人的留言 1.N+1,以BOX定投为基准“N”,其他销售能力、编程课、逻辑课是这个N之外的支撑“1”,一个简单的思路就解释了BOX定投的基本理念 2. 关于编程课的理解: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编程学习应用能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它是生活的缩小版,需要流程化、任务的拆解、模块化等。

课后作业: 1.你思考过为什么你会知识焦虑吗? 2.知识焦虑一定有问题吗? 3.在什么范畴内,其实知识焦虑对你是有帮助的? 4.应对知识焦虑最简单粗暴有效的方法是什么? 为什么会产生知识焦虑呢?因为学的太多,学的太久,却没有多少真正用起来,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仅仅停留在知识的输入阶段,就像蓄电池一样,只是一个劲的充电却不去使用。水满则溢,不焦虑才怪呢。凡事有个度,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发现学的越多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就越多,这时的知识焦虑促使我们能加速,也会拓宽自己的眼界。在一个框架范围内的知识拓展是有好处的,毕竟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什么都学,很有可能什么都没学会。最少必要知识能帮我们最大幅度地减轻的学习选择的负担,选择有繁殖能力的知识,最底层的架构。而后行动,行动能解除很多理念上的束缚,最大幅度内做到最少必要行动。在行动中学习,在学习中行动,做到才算数。

**最好的语言是用行动表达出来的** ——说到也做到自然是最好,如果一定要选一个,你会选哪个?为什么? 我记得以前有一次跟同事聊天说起自己未来想做事情,我还报了个班,价格不低,可以达到什么效果。他露出很羡慕的眼光,说你真行,去做自己想做的。我当时就嘚瑟的不行,觉得自己的选择太对了。但一二年过去了,课程是报了,效果是有些,毕竟投入了时间精力,但未能如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如果是我做到了,再跟同事聊起,那就极有可能会带动她一起,产生实际价值。而不是陷入别人羡慕的眼神里,即使只是报个名都觉得自己很不一样。 再比如说恋人之间,一男朋友1米75,有点像王力宏,皮肤白净,看着养眼,带出去会朋友绝对的给脸。更关键的是节假日总会惊喜不断,烛光晚餐,节日礼物都是男朋友精心布置的。不开心时他也总有各种有趣的话语让对方开心起来。 另一类型的男朋友,不会说很甜蜜的话语,也不善于表达自己,更不会制造浪漫约会。但他会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你生病了他会请假来陪你,你遇到工作生活上的困难了,他会毫不犹豫地出手帮你。让你感到温暖,虽然他很普通,长的普通,做的事也普通,却实实在在地将爱表现在行动上,而不是言语上。 如果在说到与做到之间选的话,我会选择做到。 ——如何区分哗众取宠的人和实干家?如何避免叙述谬误? 记得以前笑来老师说过,别看一个人说的好不好,要看他做到了什么,做到才算数。我们选择课程要选择那种在那个领域实实在在做到的人,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会说的人太多,能做到的人太少。 关于叙述谬误,一方面我们可以从逻辑推理来看,它的前提假设,因果推论是否是对的。另一方面通过行动就能破解叙述谬误,通过行动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