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na

Results 5 comments of Rena

我跟小伙伴儿的日常聊天就**经常陷入“mine is better”的争论**。 比如:我之前给她推荐得到,被她嗤之以鼻,在她看来自己看书是比听课更高级的学习方式。但另一方面,她又给我推荐了《经济学人》的商论社区,主要原因是里面有一个译者领读的课程,每周有老师给你透彻的讲解一篇文章的背景、写作手法、用词、句子等,这些以她现在的水平自己是读不出来的,只有听了老师的讲解才能领会文章好在哪里。 在她看来读英文是比读中文更高级的,她不认可中文内容需要上课,但如果是学英文,即便是老师带着学,也是非常高级的。但是在我看来,无论中文课还是英文课,只要是自己认知不够,课程能帮到自己的就值得学。 但在我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也犯了“mine is better”的错误。显然,我觉得我对学习的认知比她更好。 类似的争论还有很多,经常她发来的一条信息,就会让我觉得她在跟我炫耀“mine is better!”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服气,一定要打回来,告诉她“nonono, mine is better!”我自己都觉得很消耗能量又很无聊……可每次还是忍不住…… 不过现在我在回复她之前,会停一下,告诉自己,”哎,你又陷入mine is better的战争状态了,有意思吗?这是你要的吗?“ 最近一次出现这个情况,是她跟我说网易云每天会根据她的喜好推荐一首歌给她,“好NB”“比之前的智能推荐还对胃口,简直了!”云云。 因为我平时是用QQ音乐的,之前被她diss觉得QQ音乐low,网易云各种高级。所以我收到信息的第一反应是她又来跟我炫耀网易云比QQ高级…… 我还是忍不住还是发了一句”QQ音乐也有,是每天推荐一个歌单”。发出这句话的同时我想起来,我有一阵也因为这歌单推荐的歌太对胃口,每天听得特别幸福,为此我还发了个朋友圈。但我想表达的不是QQ音乐多好,只是想表达听到这些歌觉得很幸福。那为啥我就非认为小伙伴发来的信息是在跟我炫耀网易云有多好呢? 所以后面话题我就转到对这个推荐功能的看法:推荐就是有时特别对胃口,有时不一定,因为推荐是根据你每天听的歌来的,但听的歌不一定都是自己喜欢的。而且平台也会推一定比例跟你喜欢无关的,这样能不断扩大听歌范围…… 她听了就说,“恩,先听听看,目前是真不错。”对话就结束了,没有再继续争论哪个平台更好更高级。 虽然现在还不能完全避免陷入“mine is better”的心理,但学了逻辑之后,每当这个情况发生,我能意识到了,我会让自己先冷静一下,然后再决定下一句说什么。 p.s. Liuda老师,我的名字是Rena, lxn是中文名首字母,所以叫我Rena就可以啦~ Mixin:38872891

在投资这一件事上,我就经历了认知失调的3个阶段: **无视,装死:** 08年和15年的两次股市大起大落我都经历了。08年刚工作不久的我只是看了一些书,说每个人都应该投资,在没学过任何投资理财知识的情况下,我就去证券公司开了户,下场炒股(现在想想我好“勇敢”啊!呵呵)结果自然是被割了韭菜。那时的信息来源主要是亲戚朋友,对该买还是卖根本没依据,两次大跌后,我都是选择忽视,不看不听也不想,就这么放了好几年。 **做出别的解释:** 这几年,我心里的想法真的就是:万恶股市,什么破地方,压根不该进。身边人也是这样的看法,于是这么多年来根本不知道投资是可以学习而且是必须要学习的。 **承认自己能力不足,学习正确方法:** 年初疫情爆发,一方面加剧了我对生活和以后养老的焦虑,另一方面也让我有时间停下来寻找解决焦虑的方法。 很幸运我在得到上看到了笑来老师的《让时间陪你慢慢变富》,这次我才真正看懂什么是投资,看懂了笑来老师说的定投和复利的威力,以及选择正确投资标的的逻辑。 于是一方面,我参加了投资理财训练营,系统学习了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投资指数基金、股票的实操,把之前的股票账户重新整理,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组合;另一方面我加入了定投践行群,开始定投BOX。 对于投资,因为选择长期看涨的标的、定投以及用蛋壳投资这三个原则,现在我觉得非常安心。但更重要的是我知道要定投自己的场外赚钱能力。 利用疫情长长的“假期”,我重新开始读原版书,并第一次学习逻辑和心理学,第一次认真对待写作。就在前几天,因为学习写作,我遇到了一个开启副业的机会,让我不得不立刻开始倒逼自己打磨一技之长、建立个人品牌、锻炼销售能力,不久还要建立自己的社群和视频号。这对我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半年前是完全无法想象的。 在我拿到这个机会的一刻我有点体会到笑来老师说的serendipity!感谢笑来老师建立定投践行群,我因为加入践行群之后认知的改变,意识到建立个人品牌影响力的重要,因为认知改变后一系列的选择让我遇到现在的机会,也因为身在践行群,让我有勇气接受这样的挑战。这只是开始,我希望和践行群的伙伴们一起加油,一起学习,一起践行到底! Mixin ID:38872891 VX:15219679

Rena晓宁 Mixin ID: 38872891 VX:15219679 说说“学外语”这件事的前提假设改变前后,我的变化。 ### 最初的假设:外语是别人评判我的工具 最初我对“学外语”的前提假设是:别人会用我的发音是否标准,表达是否地道来评判我学习是否认真,成果是否优秀,**甚至评判我这个人好不好。** **导致的行动:不敢表达 归因:性格所致--我太不自信,放不开** 直到我看了笑来老师的《人人都能用英语》才明白,**这是我对语言学习的错误认知所致。** ### 假设改变:英语是沟通的工具,且不需要完美,学了可以马上用 笑来老师说,没有什么所谓的英语思维,**想要表达地道靠的是积累!看得多用得多,日积月累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地道。** 而更为重要的是,**语言学了就是要用出来**,并且普通人学语言和学开车、学医不一样,不需要学好了练好了,考下执照,通过实习期才能上路或做手术。**语言是学了就可以直接用**,让语言为你所用,去查找你需要的资料,去与人沟通,**一边用一边学一边练就会越来越熟练,越来越好!** ### 转变的关键:“需要完美”这个假设的瓦解 虽然之前我也无数次听过“语言是沟通的工具”这个说法,但心中还有另一个**小假设**就是,**这个工具必须要学好了,甚至学完美了才有资格大大方方用出来。** 这些年因为这个错误假设我真的吃了很多亏…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因紧张的内耗,而不是大胆用反复练;很多机会因为觉得自己英语不够好,不敢尝试就轻易的放弃了,甚至潜意识里一直在逃避需要用英语的工作。 看到笑来老师那段话,我才真正意识到,把外语这件工具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远比掌握了多少地道的表达,发音多么完美重要得多!相比“不自信”和“放不开”了,**能抓住、创造每一个机会用英语才是值得骄傲的事。** ### 假设改变后,带来的一系列思想和行动的改变: **1、用英语不需要等待环境,只要你想,环境唾手可得** 认识到用英语的环境不止被动地等待一个有很多人跟你一起听、说、写的环境,还可以主动通过读原版书获得。 以前“哑巴英语”这个词,在我脑中还埋下了另一个前提假设:只有会用英语“说”和“听”才算真正把英语学会了,**而一直忽略了阅读英语带来的巨大威力**。以至于“阅读原版书”这个自己就可以为自己创造的唾手可得的用英语的环境,我之前竟然完全没意识到它的存在。 想明白这个道理,又引发了另一个改变: ### 2、以前读原版书是为了学英语,而现在读原版书是为了用英语提升自己 **1)通过读优质的英文原版书获得需要的知识**...

Mixin ID:38872891 VX: 15219679 Rena 我想到的让“长期框架效应”和“损失厌恶”为自己服务,有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有一个前提,就是**先明确**,**做**(****或不做****)**一件事长期来看对自己的意义**。**然后再回头看一下**,**在过去5年**、**10年或更长时间里自己因为没做**(**或做了**)**某件事**,“**肉眼可见地**”**遭受了哪些损失**,**算一算损失了多少**。**想想自己未来的5年10年或更久是否还愿意再重复遭受这样的损失**,**自己是否还承受得起**。这样做常常会令自己产生非常强烈的损失厌恶情绪,并且更懂得珍惜现在和今后自己还拥有的时间与机会。 **比如在投资上**,因为我之前完全不懂投资的逻辑,所以在股市里一直是亏钱的。现在想想,如果从大学或上班开始我就懂得选择长期看涨的标的做定投,现在我也该是个小富婆了。想到这儿我就会产生严重的损失厌恶情绪。过去的踏空成本和沉没成本不能挽回,想想未来5年10年20年…我不想再错过用金钱和时间为自己赚取收益的机会,也错过不起了。所以我才会找到定投践行群,从加入践行群第一天起,我也开始定投BOX。看了笑来老师的《定投改变命运》,并且听了逻辑课和投资课之后,我更明确了定投的时间至少是7年,在7年里没有“卖掉”这个选项。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也遵守着用“蛋壳”投资这个原则。而为了将定投的效力发挥到最大,我越发明白场外赚钱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场外赚钱能力上。 **在健身方面**,也是因为用了“长期框架效应”的视角以及”损失厌恶”的心理作用,我在去年为自己开拓了一项新的运动:跳舞。小时候因为刚开始学跳舞时的挫败感,我一直不喜欢跳舞,觉得跳舞是不属于我的世界的。去年受周围朋友朋友的影响,以及很想体验下健身教练口中“音乐与舞蹈结合的美妙感觉”我萌生了学跳舞的念头。但依然要克服两个心理障碍: 1. 和之前一样的挫败感 2. 跳不好很丢脸的障碍(虽然课程说是为零基础人士设计的,但健身房里大部分小伙伴都跳得非常好,好像没有像我这样完全不会跳舞的零基础人参加。) **这两点也算是一种损失厌恶吧,不过都是短期的。** **从长期看**: 1、长大的我已经明白,**跳舞跟英语一样是一门技能**,一开始有挫败感很正常,跳得多了,身体熟悉了这种语言,就会越跳越好。所以即便一开始我会很蠢很笨,但也不至于笨到怎么都学不会,**从长期看我相信自己也能跳好。** 2、**如果自己想学,而因为怕丢脸放弃,过2年3年5年之后我会不会后悔呢?一定会!我更讨厌这样的损失。** 3、跳舞也是锻炼心肺功能非常好的运动,**从长期看对自己的健康有好处**;何况教练还很帅很专业,这门课是他所有课程中最受欢迎的课,是**有品质且有益身心的运动**,为什么不学呢? 所以去年8月我终于鼓起勇气走进了舞蹈教室。第一节课确实很紧张,第二节课也觉得有些压力,但到了第三、四节课这种感觉就逐渐消失了~ 现在想想自己会选择去上课,**其实就是把自己放在了长期的框架里,因为对长期收益的笃定和对长期损失的厌恶做出的决定**。我很庆幸当时的选择。虽然现在我也并没有跳得多好,但跳舞不再是我的死穴,而成为一件我可以愉悦身心,享受其中的事儿了,而且我知道我还有一辈子两辈子甚至三辈子的时间去让自己跳得更好。 第二个方法就是**多问自己,长期来看什么对我更重要,什么最重要(我第一次听笑来老师说到这个原则时并不太理解,现在逐渐在不同的事上能体会到了)。** **比如现在我会更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间。** 因为对我来说他们是最重要的人,他们的健康是最重要的。我不想损失掉能与他们开心相处的宝贵时间,更不想损失掉他们还算健康的身体。 以前我有时跟他们会说着说着话就翻脸了,自己生气好几天,也不理他们。现在如果再吵起来我会反省是什么引起的,其实很多时候是表达方式的问题,这时候我会主动找他们表达清楚我的意思,或者问清楚他们的想法,大部分时候双方是可以相互理解的。这样说完大家的心情都好了。有时候我也能意识到再这样说下去又会翻脸了,就会让自己停一下,想想自己真正要表达什么,换一个方式去跟妈妈说。这样就少了很多争吵或冷战的时间,而能多去创造与他们快乐相处的时光。 **不会再把时间浪费在跟朋友的争论上** 在了解了“我的更好”这个心理谬误之后,我发现我真的经常会跟朋友陷入“我的更好”的争论。而其实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把时间用在提高自己或促进彼此的讨论上才更重要。 之前感觉到朋友在表达“我的更好”时,我会非常不甘心,会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赢得争论心里才舒服。但现在朋友再表达不同观点或对我说的观点表示否定、质疑时,虽然我的第一反应还是会不舒服,还是会有想争过她的冲动,但也马上会意识到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特别如果朋友是在微信上跟我说,而这个时间我可以用来做更重要的事,比如看书,写东西,或者处理工作上的事,**我不想因为毫无意义的争论打乱自己的计划**,**损失掉可以提高自己的时间**。我会先做完更重要的事,然后想一想她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有时被她一问,我会发现自己对一件自己以为很了解的事,根本就没了解清楚,或有没考虑到的地方,她这样的质疑对我是有帮助的,我就会再去研究搞明白;有时她说的事是我根本不了解的,就会问清楚她这样说的根据,如果她说的是对的,我就大方接受;如果发现她的说法其实没有依据,只是个人感受或情绪的发泄,那就任她说。如果自己的想法更有道理,我也会进一步跟她讲,朋友也不是不讲理的人,也不会硬抗到底,她大概也能感觉到我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跟她抬杠,她觉得我说的有道理也会接受。这样的沟通对双方更有帮助,也让我们成为对彼此更有意义的朋友,也减少了无谓浪费时间、注意力的损失。 **开车会更小心,不想因为自己的疏忽损失掉现在平安健康的自己** 以前我开车比较鲁,虽然没出过大事,但有过一些小剐蹭。有时别人坐我的车也会跟我说我这样很危险,提醒我要小心。但之前别人这样说时,我总觉得我又没范什么大错,首先想到的不是人家在为我的安全着想,而是觉得他们很讨厌。...

说到“**信息多对决策的正确性并无帮助,却花费你更多时间**”这个情况,我想到一个很搞笑的例子:有一年双十一,我一个同事在某宝上逛了两个小时,最后买了一条秋裤…… 那条秋裤好像连50块都没有,如果真需要,就算不打折买,也亏不到哪去。更重要的是,她可能原本并不需要这条秋裤,只是逛了很久,实在没什么可买的,看秋裤也不贵,就下了单。不但花了没必要的50块钱,还白白浪费了自己2个小时的注意力。 她就是被商家双十一的打折信息吸引,想“省钱”,但并没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需要买的东西,根本就不需要在这时候花这个钱。 我自己应对双十一,618的方式是,如果没有需要买的东西,就不会打开某宝某东。如果这个时候买东西,也只会买我确实需要,并且是有品牌、平时不打折的产品。想好买什么直来直去,速战速决。但即便如此,只要关注,多多少少还是会浪费一些时间和注意力。所以最好的方式,还是努力提高场外赚钱能力,让自己不受打折信息的束缚和诱惑。 对于“**信息越多,失误率反而更大**”这点,分享一个我改变自己旅行方式的例子。 我之前去某个地方旅行前,总是恨不得把网上相关的旅行攻略扒个遍。因为我总是想一次把当地所有好玩、好吃、好看的都体验个遍,并且还很痴迷于找各种省钱的诀窍。我会找出我觉得最有特色、风景最好、价格还便宜的民宿提前订好,机票会反反复复地货比三家,所有行程都安排得满满的。 这样做一是会把自己弄得很累,无论是出发前查资料还是旅行路上起早贪黑,不休息赶行程。再有就是,旅行总有各种意外,不可能所有想去想玩的都如愿,最有特色的民宿订不到;想参观的博物馆偏偏在我去的那天关门;因为下雨或者跟小伙伴儿的意见分歧,想去的某个地方没去成……再周密的计划,总还是会有遗憾,反而破坏了原本的好心情。但这些遗憾过段日子自己就全忘了,其实根本不重要。 后来想想,网上这些“好玩、好看、好吃”的信息很多都是个人体验,也有是商家为了吸引游客的宣传。自己去体验过,有些也并没有期待的那么好。想要好的体验最终还是为了让自己有一份好心情,缓解平时工作的压力。而在旅行中休息好,其实也非常重要,不然回来后反而要花更多时间调整状态。 后来我就不太会去看那么多的攻略,看看精华帖子,选一两项自己觉得最有意思的项目,先去体验,其它随缘。行程安排的宽松一点,休闲为主,飞机也尽量选时间舒服的,不以牺牲睡眠为代价。 这样做在行前就省去了大量查各种信息的时间。旅行过程中只要最重要的那一、两项行程体验到了就会很满足,其它赶不及的就放过自己,随意走走逛逛,经常还会遇到些意外的美好,反而成了加分项。 两种方式最终留在记忆里的都是美好的回忆,不过第二种方式省了大量时间、体力,避免了很多会影响心情的因素,且旅行中“好的体验感”并没有减少,过程中还多了一份轻松和小小的惊喜。 会转变方式,是因为想明白,旅行中“让自己有好心情、休息好”比“玩更多项目”更重要,因此也就不会再被铺天盖地的信息累到了。 Mixin ID: 38872891 VX:15219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