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CodeNew

Results 119 comments of IceCodeNew
trafficstars

Sadly the DoH service I would like to test does not serve on 443 port. I have to specify the port someway.

> 其实主要有利于开发者进行维护,对于用户的实际使用,作用并不大。绝大多数用户是直接geosite:cn, geolocation-!cn这样用的。很多用户都是小白,连设置都不会,都是使用app/模板/脚本预设的规则。 关于前半句话我并不同意。直接 geosite:cn, geolocation-!cn 这样用就是预期内的用法,并没有错误 > 我认为@attr应该按照特定地域用户能否连接这个域名、能否快速稳定的连接访问为基础分类。以大陆用户访问A域名举例:能够在大陆地区快速稳定访问A域名的,设一个@attr,如@cn-L1;能稳定访问,但因接入点在境外,并且CDN较差,导致实际访问速度慢的,设@cn-L2;不能稳定访问,时灵时不灵,根据用户需求,不设@attr或设@cn-L3。其他的国家,比如伊朗,也是一样,比如@ir-L1, @ir-L2。对于在全世界都有接入点的,可以用前面提到的anycast的思路,设@all-L1, @all-L2. attr 本身算是用户根据个人需要对项目的衍生。怎么设计 attr 是没有绝对的规范的。你的设想没有问题。 但是从本项目维护的角度出发,这么多的 attr,没有量化的标准能够确定一个域名应该给什么 attr,而且给出的属性只能反映维护者个人的网络环境,并不适合做到这个项目里。前半部分导致维护成本高得离谱,难以落实;后半部分直接违背了这个项目的内容应该适合所有人使用的原则。所以我十分不建议在这个项目里这样做,你可以在自己 fork 的项目里这么做。 > 让各个国家需要此列表的网友自发为列表提交更新。不要想着几个开发者就把所有的事情搞定 本身这个项目也是接受任何人为列表提交更新的。开发者的工作不体现在列表维护上,在于生成各类型数据库的代码维护上。你的理解有误。 假设你后半句话指的是维护者,那么维护者的工作在于把关,确保每个共享者的提交都符合这个项目的维护原则,不能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和对自己方便的样子来改。 > 目前的编辑/架构方式,是不是需要改一改?我提一个思路:数据采用数据库的方式存放,外部接一个webhost,用于提交、审核修改。相当于,category是一个分类的(树状)维度,@attr是一个维度体系,内涵可交叉的多(树状)维度。多维度并存,可能还是数据库的方式更好一些? 考虑你这个想法落实起来的工作量,可能在这个项目上做修改还不如直接开新的项目。 我不评价你这个思路的好坏,因为只有做了才知道。但是我建议你先多从更新列表的贡献做起,加深对这个项目的了解。等积累一定的经验以后再重新构思这个项目应该如何改进。

> 是的,开发者和维护者应该被分为两个群体;开发者做架构,维护者做内容维护,这样思路就清晰了。 我提出的其实主要就是关于“应该适合所有人使用的原则”这个问题。这方面,我认为应该从用户需求、群体、需求群体出发,去考虑和设计。要看现实中哪些用户在用。做一个项目,一个功能,一种架构思路,没有真正的用户在用,那就没意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事情就简单了:有一批大陆需要翻墙的用户;有一批伊朗要翻墙的用户;有一批要使用境外企业服务、玩外服游戏的用户;有一批境外想要看大陆视频的用户。可能还有一些需求群体。那么除了这个列表的需求群体,可以说就没有人再去使用这个列表了,也因此没必要为更宽广的使用场景设计列表结构。 关于attr的标准,以及“只能反映维护者个人的网络环境”,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的想法是,按照用户群体,由用户自发进行维护。把维护分成审核和提交(其实现在就是)。维护群组可以采取树状结构,上层级对应更广的地域/领域,具备更多的审核权限,下级的群组更具体,比如专门维护海外用户访问大陆视频。那么大陆用户的维护审核群组很容易去判断,哪个域名在大陆有接入点,应该作为cn-L1,哪个外部有接入点、并且大陆用户愿意去直连,作为cn-L2,哪个能直连,但代理更快,作为cn-L3。上层级的审核维护也许难以为全部人做出好规则,但是可以有下层级的审核维护群组代表更具体的用户群,做出的维护就能更好。 从这个思路延展,甚至可以发展出“适合河南移动直连的域名”之类的细分类别----是否发展出,就可以全凭用户是否有需求,进而是否有人愿意主动去维护来决定了。开发者更省心,上层级的审核维护也更省心。从这个角度讲,其实也“适合所有人了”:有需求的用户按需求群组自发贡献规则;没有需求、不需要使用这个列表的,自然也不用去管。 从这个角度讲,可能确实新开一个项目更合适;但是这里我想是与大家讨论。是否去做、是否开新项目这些,想好了考虑周全了再行动。 我们还是没聊到一个频道上。而且我很久没在看母语写的文章时看得这么辛苦了。 我觉得我之前的说明已经很明确了,所以我不会再补充别的废话。我只写一下我觉得你接下来可以采取的行动,你可以作为参考。觉得没道理的话,也可以不用照着做。 但是我把我会采取的行动讲在前面,免得你浪费时间。 1. 解决你提议的 xx-Ln 属性没有量化标准的问题,确保任何人遵照这个规则都能给出一致的属性标注 2. 落实你的想法。如果你现在就在这个项目上做类似的事情,我会直接关闭相关的 issue 或者 pr。你可以先自己 fork 一个项目实践你的想法,如果我觉得新的项目完善得足够好了,我会来求你把你的成果 backport 回来。 谢谢你为这个项目付出的时间和思考。

> fork/exec /usr/local/bin/v2ray: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Please open another issue and follow the suggestions in #63

Fix #183 #184

> > Since we told xcaddy to compile caddy-l4 with the master branch of Caddy, the dependencies of the latest Caddy are always pulled no matter how we pinned it...

# What is the situation here is the thing the pipeline of this project is doing: 1. xcaddy pull the caddy@master, introducing [email protected] > 2024/04/08 18:09:42 [INFO] exec (timeout=0s): /opt/hostedtoolcache/go/1.21.9/x64/bin/go...

> As you can see, depending on an older Caddy did not break the build and produced an executable with caddy@master. > > That said, you seem to be emotionally...

Sorry for the delay, just came back from a vacation. Working on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