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feelings
beyond-feelings copied to clipboard
真相:趋于客观存在 观点:趋于主观 我们很容易把观点就当作是真相,当作是现实,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如果把自己的意见当作真相就可能会出现打脸的情况。我记得前段时间我们实验室在标定容量瓶时sop有规定两种玻璃的标定值不同,一种是钠钙玻璃,一种是硼硅玻璃,我们当时是用钠钙玻璃的值去计算,但是我觉得有点不对,钠钙玻璃应该是磨砂的呀,因为我之前做包材时遇到过,然后我就拿去和他们理论,竟然还说我敢拿命担保这样的话,结果我被打脸了,我自己也上网查了,并不是自己理解的那样。 再一个就是在和别人交朋友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会以自己的想法去思考别人,比如,某个人如果不怎么想理我,我就觉得自己不好,不然她怎么会不理我呢?但我以前有个同事就说我,你总是在那里胡思乱想,有些事情你说出来和你憋着完全不一样。
1. 个性究竟是什么意思?个性应该是个中性词,回答的是“我是谁”这个问题。个性应该是一个人的属性。个性应该是一个人的大脑基于之前的积累影响形成的目前这种现状的一种客观存在状态。 2. 厘定好这个概念能避免掉进很多坑,比如认为个性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 3. 个性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个性就是标新立异;个性要么是褒义词要么是贬义词;个性被当作标签去界定一个人可能形成误解 4. 个性应该是一个中性词,应该是随着时间一直在变化的,而且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 5. 如果能正确了解个性是一个可变化的,可以加以引导的,我们就可以厘定好积极的影响因素加以引导,从而不断完善自己 6. 如果错误理解会导致很多人相信所谓的“宿命论”进而丧失了持续进步的动力,到最后碌碌无为; 7. 正确使用这个概念:首先我们应该知道个性是可以后天加以改变的,其次就是主动去筛选对我们个性有利的影响因素加以引导,同时主动规避掉消极的影响因素 8. 个性这个概念对我而言没有存在的必要,我更希望用大脑操作系统、情绪、践行等等概念相互配合去替代它的作用 9. 我的个性形成:父母影响我做一个踏踏实实、诚信勤劳的人,学校期间老师教育我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影响因素:父母教诲、农村环境、伟人传记里面描绘的伟人特质、欣赏的同事朋友的影响、移动互联网的各种资讯与社交平台。每一种影响因素都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只是通过训练我们知道这是可以主动选择的,所以更要珍惜我们的注意力,主动去筛选我们信息获得的渠道以及环境,从而主动塑造自己的个性。
Liuda老师您好,第十三章的中文大纲,我好像找不到呀
本来打算忙完这段在开始补课的, 但是知道了选择决定命运;而这本书就是教授你如何选择的, 所以我又开始跟着刘老师开始啃书本, 但真难啃啊。11月12日周二的课程,我啃了整整四个小时 刚刚过完第一遍。 ## 烦劳老师给每段英文课文加上页码。 #### 说出来可能很少有人相信,因为要做笔记,仅仅为了在书上找到,mixin里这节课的文本在书本(自己打印的)和pdf上对应的全部文字, 我整整花了两个番茄钟的时间 50分钟。虽然是第一次完整查找, 但是我相信第二次我至多能节省一半的时间。 ##### 有一个对于英文好的人隐而不见的情形:英文阅读能力差的人而言, 对词组和单词的词形是完全没有观感的。在超过 3 行以上的文字中用视力查找一个单词,是非常困难的。 对于计算机英语,假设我能在 10秒钟内找到一个单词, 在这种逻辑学课文中, 我至少要花30秒才有可能找到一个单词,很多时候, 我是不断变换关键字才能查找并确定文字的起始终结位置。 完毕,收“货”颇多。
Finally, taking the time to ask appropriate questions often provides a structure around which to arrange your thoughts. page 198. Evaluating your sources' arguments. 灰色线条的部分怎么分呢?  > *所附图表反映了以太坊和比特币的交易量随时间的增长。数据显示,在2019年,以太坊和比特币占全球区块链交易总量的近44%。* 分析相关数据,目前2013-2019年的BTC,2017-2019年的ETH,2019年的EOS是这几年市场交易量最大的一个或两三个标的。 从现实情况来说:数字货币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其中存在很多不确定性,有很多数字货币鱼龙混杂。市场的智慧也就是说市场上很多数人都认可相关标的,并参与其中的交易,在这种情况下也就说明很多人认为相关标的是有价值的,相关的标的也不容易归零,长期来看更有增长的可能,因此我们采用无脑定投的模式比我们蒙着眼冲进市场乱买成功概率更高。 从这个角度看在数字货币市场中我赞同这句话“只买交易量最大的那么一两个或者两三个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