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feelings icon indicating copy to clipboard operation
beyond-feelings copied to clipboard

Results 100 beyond-feelings issues
Sort by recently updated
recently updated
newest added

熟悉效应例子: 去年我和同事一起标定容量瓶的时候,我发现计算时乘的系数是钠钙玻璃瓶的,但是我们标的是硼硅玻璃的。因为我之前做过玻璃类的检验,我们标的就是硼硅玻璃而不是钠钙,那我们计算就错了,于是就和他们说了。我可以百分百肯定,但是回过头为什么我一开始没有看到,第一因为我觉得我没做过我不会,所以没有认真去看sop,第二,因为别人一直都有做这个,所以我听信别人的。——以自己薄弱的经验去打担保,我那个观点是完全站不住脚的。且其中有傲念,觉得自己很厉害,拥有谦卑之心很重要。今后在下判断时一定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而是要有足够站得住脚的论据。 其实在这个例子里我犯的就是熟悉效应的偏差,因为我本能地觉得自己熟悉的东西是对的,我只是想去证明它是错的,但是却没有想法它存在的理由是否是对的。 再来聚焦错误,也是我经常会看到自己只想看到的东西,就像投资,我也经常想看到它涨而不是跌。 如何去应对有限注意偏差呢? 1.思考自己是否只从自己的视角去思考问题? 2.别人的观点或者行动是否有合理之处,有没有证据可以说明? 3.在有分歧的时候要悬置判断,思考两者哪个更合理? 4.大量练习

#### Sentence Although you may not be able to eliminate your biases, you can nevertheless identify and control them, and that is all that is necessary. #### Question 尽管你不可能消除你的偏见,然而,你可以识别和控制它们,并且这是all的和必要的,这里的all怎么翻译?翻译为【适度的】? >...

01观点是分销笑来老师十年5本书的课很少人回应,所以自己没有用。 02理由是因为自己去做了一些功课,也去行动了,但是没有收获,就觉得自己没有用。 03首先第一点很少有人回应是否意味着也至少有一些回应的声音,有一点反馈也是好的,也是值得鼓励的,第二点自己没有用究竟是如何衡量的呢?怎样才算是有用?要做到怎样的程度才是有用。分销老师的课是如何分销的呢? 04假设是我去分销了老师的课就一定会很多人回应我 05推理有没有问题?这里是有一个因果关系的错误。去分销老师的课很少有人回应真的说明自己没有用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方法有没有用对?销售的人群有没有合适?自己有没有对自己销售的东西有足够的了解? 其实今天的作业也是我一直很困惑的地方,但我不会觉得是自己没用,加上长期的维度去思考,我的积累还不够,也需要向一些优秀的销售大佬学习方法等等。

张漫 -Mixin:38750536 VX:18320898803 作业1: 问自己,为什么要读Beyond Feelings, 学习逻辑到底有什么用?怎么用? Beyond Feelings 是一本经典的教我们如何独立思考的入门书籍。从1975年出版以来,到现在已经持续更新出版到了第11版。所以,如果我们要开始学习逻辑、学习独立思考,beyond feelings 是最优的选择。 学习逻辑的用处: 首先我们身处在一个被操控的社会里:如被各种心理学为基础的广告操控从而不理智的消费,因此我们需要独立思考来主动掌控我们不靠谱的feelings,而不是被感觉所掌控。 其次在现代社会里,对于法律、医药、政府、教育、科学、商业等每一个重要领域,都需要我们权衡事实以及拿出有根据的观点,对各种结论或者行动要有很周到的考虑,最终能够明智的选择出最好的结论和最恰当的行动。 总之学好逻辑能够帮助我们成为一个相对理智的消费者,并且能够在发表言论以及处理重大事物上更加明智和理性。 怎么用?—— 用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关键,在学中用,在用中学。 当学习到一点逻辑知识后,我们就立即要思考自己能够将其运用到哪里?并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去刻意运用所学习到的逻辑知识。 一开始不习惯思考时,可以在每天睡觉之前或者是在早上起床后回顾和反思当日或者昨日是否有被感觉所操控,比如是否因为情绪的原因冲动做了一些工作上的决策?是否因为商家打折而买了自己可能用不上的产品? 而当我们在运用的时候,反过来又巩固了我们所学。 作业2: 复习笑来老师的通往财富之路《你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究竟是什么?》思考并写下如何将塑造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如何提升信息的输入质量? 我们所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是注意力。因此我们要想方设法将注意力把握在自己手中。 笑来老师通过花很多时间与他老婆的沟通,换来了注意力的主动把握权和支配权。借鉴此方法,我们也可以在被塑造前花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周围一切影响和塑造我们的事物:时空、心理学、专家、大众媒体...... 但由于这些塑造完美因素的事物都违背了直觉和感觉,对于常常凭感觉做事情的我们来说,要思考清楚这些事物的本质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因此我们还需要花时间学习如何正确的思考。这就是逻辑课存在的价值。 当我们花时间学会了正确思考,并将这些思考运用在平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上,我们就有极大可能换来塑造的主动权。 提升信息输入质量的方法:首先要选择更多地主动学习和吸收信息而非被动接受信息。选择高质量的知识付费平台和高质量的书籍以及学术性论文等,而非是报纸杂志和电视媒体等。 其次我们要分辨最少必要知识,然后选择质量高的最少必要知识学习,学习后去运用就可以了。 如今各种知识付费平台就像超市一样布满了互联网,每个平台都有无数领域的课程和知识供我们学习,这反倒让我们无从选择。仅仅只是花在选择上都会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注意力,更别说因为错误选择而学一大堆无用知识而浪费的时间和注意力了。因此选择最少必要知识非常重要。...

李恒 VX:liheng6iu Mixin ID:37316464 早期我们需要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去观察周围环境的危险性来保护我们自己,不爱凑热闹的人的基因都已经消失了。 但是生活在现代生活的我们,凑的热闹大多数和我们的都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 比如微博热搜,迪丽热巴签名蘸口水、朴槿惠获刑22年,我们知道这些最多和别人八卦一下就没下文了。况且知道这些对我们有帮助吗?没有!除非是内容从业者,他们需要这些内容吸引我的注意力。 所以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注意力,如果注意力被别人拿去,我们至少要有感知,知道自己的注意力失去了,并且收回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观点是知道那么多道理,没有用?这个观点也有问题我一知道了它就得有用吗? 理由是比如看了亲密关系的书,亲密关系还是一塌糊涂,看了理财的书,听了理财的课依旧亏 观点和理由中有什么歧义的词组:道理指的是什么道理,是在哪里看,去哪里了解的这些资料,资料是否可靠?知道到底是知道到什么程度,真的理解了那些道理吗?还是说只是看过,听过? 推理有没有问题?从看了书和听了课后生活投资没有改变就推断出道理没有用,道理没有用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吗?还有没有其他的影响因素呢? 假设有没有问题?假设是知道了道理就懂了,就有用了,但是没有去实践依旧没有内化成自己的。

1.我好像没怎么去观察过别人是不是都有这个倾向,觉得自己的更好。但是我观察过自己,我自己在这方面的倾向程度比较大。比如和别人聊天的时候,我会说我妹怎样怎样,我弟又是怎样,说的内容都让自己极具超越感,另外一个就是在与同事一起工作的时候,我也会总觉得自己的更好,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更好,所以这里的更好有时候也会是不愿承认自己差的更好。 2.我把过度自信理解为傲,过度自信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犯一些未知的错误,就是把结论建立在已有的经验上。 3.我的更好结合在个人成长上,会觉得自己成长的停滞,因为学习成长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活动,如果只是局限于自己,如果是结合在投资方面,就会以为价格的趋势与自己有关,那么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4.我认为我不好,你好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注意。因为这里会形成一个心理落差,为什么你好了,我不好,不对,我应该更好的。但实际上我还不足够好,还需要不断向前。 5.我的更好,突破自我中心,比如现在在聪聪成长复盘营中运营,看到她的成长,其他人的成长,我有时候不想去看,就是觉得别人凭什么比自己厉害,我的复盘应该更好。如果我突破了这个自我中心,开放地接受更多可供我成长的内容,那么我在工作上,副业上也许会取得更好的成绩,而且说不定也能够寻找到商机。 6.我觉得我现在不好将来也不好,我现在好将来不好这两种状态都是需要去警惕的。不管现在的状态如何,都要相信自己的将来会变得更好,要让自己持续成长!

打卡作业2: 分享一个你自己过往的经历,(投资领域或者其它领域)事后归因谬误的例子?如何规避这类谬误? 事后归因谬误:公鸡打鸣,随后太阳升起来了。公鸡或者人们认为,因为公鸡打鸣,太阳才升起来,这就是事后归因谬误。实际情况是,没有公鸡打鸣,太阳也会照常升起! 这一现象在生活中非常的普遍,比如有时候我们会感叹!算命大师真的非常的灵呀!可真的灵吗?我想其实是算命大师能够洞察到你的需求,按照你的需要去讲你想要听的话。给你心理暗示,让你能够按照算命大师说的去做,你按照算命大师的说法去做了。发现,哇塞这件事情尽然办成了,算命大师真的是太灵了。事后就会去想算命大师真的太灵了,就好像是神仙下凡一样。所以,以后很多事情都要找找算命大师。 可是真的是算命大师灵通吗?我想算命大师靠的不是真的在算命吧!他也真的算不出来吧!但是他引导你完成心愿成功了。 另外一个例子是:农村老年人受骗的经过,就应用到事后归因谬误。骗子来到一个村里,利用老年人爱占便宜的心里,第一天免费发放盆了或者是其他小物件。第二天免费其他不值钱的小物件,对老年人进行洗脑,赢取信任感。第三天,第四天继续去做,让老年人拿小钱去给老人们去返利,在基本上能够判断出完全取得了老年人的信任。时机成熟了,告诉老年人拿更多的钱,老人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最后老年人,拿出了更多的钱,最后发现这些骗子消失了,最后发现自己上当了。 老人受骗是事后归因谬误的结果,觉得今天这样,明天还是这样,后天还是这样,那么以后还是这样,导致最后自己上当受骗了。 避免事后归因谬误我觉得可以采用如下问题去避免:多问问自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吗?这个原因是唯一的原因吗?这个原因是最主要的原因吗?还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呢?

Mixin :22062 微信: IP_hong 打卡作业1: 分享一个你自己过往的经历,(投资领域或者其它领域)自我归因的例子?如何看待自我归因的利和弊,如何应用其优点,规避其弊端? 学习逻辑课这门课程,是对我固有习惯认知的颠覆,在学习中我的感觉是痛苦的,但是感觉又是有趣的。 自我归因谬误是人的一种认知现象,我们习惯于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因于其他人或事。 在过往的经历中,父母一直把自己跟别人家的孩子在对比。考试考的好了,父母就觉得脸上特别有光,觉得自己教育有方,咋家遗传的都是优秀基因,就是比别人家的娃强,随之要加大孩子训练学习的力度,这个方法是有效的。 考试考的不好了,就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笨,真想是把我的脑子装到你的脑子里,把一切跟学习无关的东西全部扔掉,就知道天天的玩耍,逼着去学习,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游戏。 在这个归因谬误里,如果我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很可能的结果是,我也会跟我的父母一样,去教育我的孩子。殊不知,自己小时候的痛苦会在我的孩子身上在一次的重现。孩子考试考的好了,我教育有方,我家孩子就是最聪明的!孩子考试考的不好了,这娃娃就知道贪玩,不行,把能玩的东西收一收,强迫学习去。 利和弊 自我归因谬误,利的方面是能够提升自信心,我干这件事是行的,我是有这方面的能力呀!促使自己更加积极主动的去做事情!但是会出现一个问题是会盲目的自大,就像上面的例子中,就会忽视孩子内心,反而会做出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事情。 弊的方面是把所有的责任全部外推了,好像是跟自己没有关系了,但是这样我们会在错误的道理上,没有反思、没有什么经验教训、顾不自封,离自我成长之路越走越远。 对于应用其优点我觉得:我们的有这样的概念,这样当我们沉浸到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的元认知能够提醒我们说,这个时候要应用其优点,规避其弊端了。比如:我们做某件事情,一开始做不好,我们就要告诉自己要接受自己一开始的笨拙,这样我们就不会用自我归因谬误里的弊端,去推卸责任了,去找客观因素问题了。我们做的好了,我们自信心得到加强,这时候用自我归因谬误里,不是我就很厉害了,而是找到我把事情能做好的原因去进行反思,进行复盘,我怎么做会做的更好,这样我们就会真正的掌握自我归因谬误。

1.我所形成个人成长的观点支撑的依据好像都是来自于书籍,或者是一些课程的观点,比如学习本身是一种社交活动,这个我以为是自己观点的内容其实就是从笑来老师那里摘抄的,那么笑来老师又是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结论的? 2.对于一些我认为十分正确的内容会坚信不疑,有时候个人复盘得出的经验我也没有去应用,反复验证其有效性。对于名人效应,专家意见我也会认为他们那么厉害,说的大多都是对的吧。 3.有的人觉得到了一定阶段人就自然成长了?这个的前提假设是必然经历了让人成长的事情而且那个人要有悟性。 比如坚持就是胜利,前提假设是要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4.我对于个人品牌的塑造的理解是我首先要扎实自己的内容,这个应该是正确的,因为如果我没有一些内容,我无法输出给他人,但是可能仅仅做好内容还不够,我需要做一些能够帮助到别人的内容,要满足她们的需求,而不是自娱自乐,其次我还要有会销售的能力。这些的证据也竟然是听课得来的。我也决定要去研究别人对复盘的需求,怎样的内容才能更加帮助到别人,这样的行动其背后的合理性证据是别人的实践得出来的结论我也可以去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