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feelings
beyond-feelings copied to clipboard
记得在前年的时候,那个时候听身边的一位朋友说他自己炒股然后还赚了一套房还买了车并且还有存款,哇塞,就觉得炒股好厉害呀,虽然我不懂炒股但是他买什么我买什么就好了。或者我把钱给他就好了。然后有一个问题我根本没有钱炒股,没有资本更没有站在资本背后的智慧。我就刷了信用卡来买股票,但是就问我这个朋友买什么股票,鉴于我这个现状不仅仅没有钱还傻。他就说那么你就买个不那么贵的吧,买个传媒类的股票,应该能够涨,于是我问了他的意见连这三次都让我错过了最佳买入时机,在这个过程中在我们家的点体力还看到了分众传媒的广告,当时心想这个股票应该蛮厉害的,那我就在他十四块钱的时候买吧,于是设置了价格,在我出去旅游的时候自动买了,然而当那个朋友告诉我需要在十三块多买的时候我傻眼了。真真的坑了自己一把。 之后稍稍涨了一点我就全给卖了,因为我觉得自己还是不适合投资市场,自己既没有资本没有没有智慧,就只能被妥妥的割韭菜。 自此之后我就开始决心加入定投践行群了,觉得如果没有高人指点,没有师傅领进门我需要再用N多的真金白银去实验,课时我又一想我也没有必要去自己亲身经历的呀,我又不是动物非要自己实践才能。所以我就认真开始学习课程,在学的过程中觉得好难,脑子不适合,尤其是第一遍讲英文版的逻辑课的时候,还心里嘀咕来这里是为了赚钱怎么学习起来逻辑了呢?后来稍稍有个Spenser老师讲了销售觉得会有点关系,哎还是压根没用上一是觉得对我没用。但是现在回过头来发现这些东西根本不是没用,是我自己没用好,我自己学艺不精还怪老师教的不好,对于我这种差生真真的需要打板子才能让自己清醒过来。我身上这个毛病是自动遇见了我姐我就开始有了改变,我姐是自己本身实力也很一般般但是不管什么事情她都很积极很乐观的去实践,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三遍不行十遍,这种精神非常非常激励我。并且她经常表扬我,这个时候我开始不顾及自己的缺点然后只是发扬自己的优点,我相信终有一天我会积累出来实力。也会一鸣惊人的。
框架效应:采用不同的说法,产生的结果会不同。框架效应是在所难免的。 就像双十一买东西的时候,总会看到到了多少多少点就要恢复原价,这种情况下我也会更想买东西。 利用框架效应,把自己框在一个长期主义的框架里更为有益,框框也会变得更大,容纳的东西会更多。
证实偏见:总是能够找到支撑自己信念和假设的信息 这种思维方式特别狭隘,而且这个概念的谬误应该也是我最容易犯的。我在和他聊天的时候,他有时候不回我信息,我就会觉得我累了,也许我们不合适,我不想再坚持了,我的观点是对的,然后就会不断驱使我做这样符合自己利益的决定。但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我相信它,它就是真实的吗? 反向学习法:想想我做什么事会搅黄这个事,同时也要区别真相与自己观念的区别
羊群效应 今天学习第五轮的第四讲,我发现开始能够比较正视一个概念,之前我听这些偏差的就觉得它们都是不好的,一定要去避免。但是其实每一个概念的应用空间都很大,在有些情况下要避免,有的情况下又可以用起来,往好的方面发展。 那么,我什么时候掉入过它的坑呢?当每次上课或者培训的时候,会有老师提问,有同学同事回答了老师的问题后,我都会想,嗯嗯我想的也就是这些了,不知道这个算不算羊群谬误
第七轮 逻辑课 作业2:我们听过: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句话, 已经学习六轮逻辑课,请回答:其中的问、思、辨分别是什么?(what) 为什么要问、思、辨?(why) 如何审问、慎思、明辨?(how) 问:如何提出好问题 思:我提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吗?这个好是双方都认可的好,还是我自己认为的好,有证据支撑吗? 辨:有对立逻辑成立吗,或者其他因素影响,我的思考过程是正确的吗? 为什么要问。思、辨? 为了得出正确的结论,更为准确的说,为了得出当时认可的结论,我们通过问、思考问的过程、判断思考过程的正确与否,在行动之前,脑海中就已经对事物的发展逻辑、发展趋向有了比较深的了解,这是锻炼我们理性思维的过程。 如何审问、慎思、明辨? 最好的方式是写作+讨论。当我们写下我们的提问、对提问的思考过程以及判断依据时,我们能从多个角度上重新审视我们的思考,同时,在一段时间后,我们可以复盘我们当初的思考过程。 另外呢,我们需要和战友们讨论,人本身就存在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的规避我的的思维盲点。
第七轮 作业1 作业1:上学时,讨厌一个老师讨厌一个科目,进而放弃学习这个科目。 工作时,讨厌一个老板讨厌一份工作,进而消极怠工甚至放弃? 用如何分析一个论证的步骤来分析其谬误。 在前几轮逻辑课中,liuda老师针对分析论证总结的5个步骤,也是5个问题。按照这个方法,我分析论证以上观点。 ①观点有没有问题? 观点存在问题,成长的逻辑是要对自己负责,我们因为讨厌某个人,就放弃了跟他有关的内容学习,实际上证明了自己的无能为力,证明了我们很容易被他人左右,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行业或者科目的依据应该是对自己的实际需求现在有没有帮助,未来有没有助力,而不是教这个事情的人是否讨厌。 ②理由有没有问题 理由存在问题,是因为讨厌老板/老师,所以放弃,因为一个人而拒绝了某个机会,你都不去看这个机会究竟是什么,这是典型的情绪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 ③观点和理由中某些关键词或者词组是否有歧义 讨厌本身就存在问题,讨厌是个非常情绪化的词,而我们人本身情绪往往是非常不准确的,我们有可能老师/或者老板某天说话的时候,没有盯着你的眼睛而讨厌他,也有可能单纯的因为他们的长相讨厌他,或者口音问题等等,我们讨厌一个人的理由太多了,而且,每个人讨厌别人的理由都有可能非常不一样的,这本身就存在逻辑问题,存在着歧义。 ④推理有没有问题 存在问题,我们可以讨厌某个人,这是情绪上存在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控制,但我们不能按情绪上的东西去推理,去延伸,因为前提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推理下去不会出现正确结果。 ⑤假设有没有问题 假设存在问题,因为本身就不存在逻辑关系。小孩子才是靠依恋学习,比如说喜欢某个老师就喜欢某个学科,因为小孩子不讲逻辑关系的。而成年人,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结果负责,也就是说,学习某个项目或者放弃某个学科,不是因为某个人,而是要出于自己的实际需求。 王栋
第七轮 作业1 作业1:上学时,讨厌一个老师讨厌一个科目,进而放弃学习这个科目。 工作时,讨厌一个老板讨厌一份工作,进而消极怠工甚至放弃? 用如何分析一个论证的步骤来分析其谬误。 在前几轮逻辑课中,liuda老师针对分析论证总结的5个步骤,也是5个问题。按照这个方法,我分析论证以上观点。 ①观点有没有问题? 观点存在问题,成长的逻辑是要对自己负责,我们因为讨厌某个人,就放弃了跟他有关的内容学习,实际上证明了自己的无能为力,证明了我们很容易被他人左右,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行业或者科目的依据应该是对自己的实际需求现在有没有帮助,未来有没有助力,而不是教这个事情的人是否讨厌。 ②理由有没有问题 理由存在问题,是因为讨厌老板/老师,所以放弃,因为一个人而拒绝了某个机会,你都不去看这个机会究竟是什么,这是典型的情绪思维,而不是理性思维。 ③观点和理由中某些关键词或者词组是否有歧义 讨厌本身就存在问题,讨厌是个非常情绪化的词,而我们人本身情绪往往是非常不准确的,我们有可能老师/或者老板某天说话的时候,没有盯着你的眼睛而讨厌他,也有可能单纯的因为他们的长相讨厌他,或者口音问题等等,我们讨厌一个人的理由太多了,而且,每个人讨厌别人的理由都有可能非常不一样的,这本身就存在逻辑问题,存在着歧义。 ④推理有没有问题 存在问题,我们可以讨厌某个人,这是情绪上存在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控制,但我们不能按情绪上的东西去推理,去延伸,因为前提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推理下去不会出现正确结果。 ⑤假设有没有问题 假设存在问题,因为本身就不存在逻辑关系。小孩子才是靠依恋学习,比如说喜欢某个老师就喜欢某个学科,因为小孩子不讲逻辑关系的。而成年人,是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为结果负责,也就是说,学习某个项目或者放弃某个学科,不是因为某个人,而是要出于自己的实际需求。
叙述谬误:人的天性,当发生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找到一些原因去说明它,让自己心安理得 个人经验,公开报道都是🈶局限性的。 在医学,法律,投资领域可能冷冰冰的数据更反应真实情况,当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故事情节来说服他人。 我是很容易陷入因果论的,就是发生一件事情总是相信有它的原因,正所谓百因必有果,不过有时候有些事情就是无法解释的,比如抛硬币,为什么这次是正?下次还是正?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 要学会好这个叙述谬误的概念,首先要认识它,懂得它是怎么回事,与人性有关,如何去应用它,如何去规避它带来的一些谬误
代表性偏差例子 比如我经常会容易听权威的话,就像我们的领导,长辈,他们一说我就去做,很少会去思考是否有足够的信息去支撑他们的观点,总会本能地觉得他们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