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feelings
beyond-feelings copied to clipboard
第五轮作业2:分享一个自己过往的经历(可以是投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是否掉入了代表性偏差的坑以及思考你决定如何采取行动来应对代表性偏差? 老爸在家里生病,中风,属于出血性中风,可是之前周围亲戚中风属于梗塞性中风,家里人也按照梗塞性中风做一些事情,比如甩手臂,具体后果也不清楚,总之是没有任何好的作用。 这些专业的内容,主要的措施,还是要第一时间联系医院才是正确的做法。
第五轮作业1:分享一个自己过往的经历(可以是投资领域或者其他领域),是否掉入了有限注意偏差的坑(熟悉效应、聚焦错误、易得性偏差),以及思考你决定如何采取行动来应对有限注意偏差? 购买手机。 自己关注外观、界面,而忽视了手机的功能性的关注。 因此,还没有购买手机前,会很喜欢「锤子手机」,对于 iPhone 就认为很丑,并且价格太高。 可,使用一段时间后,锤子手机的功能性的一些缺失,主要是流畅性,让自己很难受。 鬼使神差有了一个 iPhono 8,发现老款的也很流畅,使用体验超过美观的界面带来的愉悦感。 如何应对: 对于购买商品,可以想尝试购买二手的来先进行体验,避免造成过多的经济支出。
第一次做作业打卡,感谢liuda老师践行群的5轮逻辑课分享,我后3轮基本都听了,Beyond Feelings 在学习第三遍+做印象笔记,第三遍才感觉开始入门逻辑。 听本次课程,我首先想到的2块知识,1是笑来老师分享的关于投资领域策略和运气的问题,好的策略不一定有好的收益,差的策略甚至凭感觉的投资可能正赶上趋势,凭运气赚到很多钱。2是《韭菜的自我修养》里的韭菜谈论“价值投资”,不一定是真的认同,因为他们已然“被套住”了--这是实质。现象:韭菜明白了他们是牛市尾巴进来的宿命。但是呢,因为学习方向方法方式都有缺陷,得出了后续错误的有害的反思:跑去谈论“价值投资”。研究透价值再决策,还是不管7321先下手发现不对再去研究价值,结论结局天壤之别。 我回顾了一下自己2年半的投资股票经历,我选股的策略是依赖他人(在线理财教育分析师们、公众号大佬们)+自己有限的价值投资知识皮毛,因为一直浮盈,在没有接触践行群之前,我对我的策略没有怀疑过,可能犯了结果偏见。没有认真分析,是因为18年是A股的波动的低估+个人性格比较懒好久不看行情不调仓,歪打正着的浮盈,是运气好而不是我的策略好,不懂趋势、主动的被动、定投策略的底层认知,现在都没有形成股票的决策原则,要不要卖什么时候卖,这真是一个头疼的问题。我观察我策略依赖的某些人的行为,他也无法赚到所有的钱,高估卖出的了某股,结果那股又涨了30%;然而,只把涨的多的股经常拿出来晒晒,可能他们也犯了结果偏见。 观赏电子竞技的大部分粉丝,也有很大程度是胜利论、结果论,输了骂选的策略bp好垃圾,仿佛忘记了前几天战队选同样的策略赢了。 如何应对结果偏见?意识到有这种偏见,并不断学习、观察、应用和反思,把策略决策的有效性正确性和结果的好坏 区分剥离开来分析
刚开始进行投资的时候,老想把所有的指标都参照到自己的交易系统里面去,导致的结果就是指标互斥,错失最好的入场位,觉得信息越多,成功概率越大。听完老师的课,知道了这是信息幻觉,以后要尽量避免!
羊群效应即从众心理。 我受羊群效益影响最大的就是:大学专业选了土木工程。 当时土木工程是热门专业,分数要求还很高。 高中毕业,爸妈问我想读什么专业。我当时说了一句话:“我也不知道我喜欢什么,什么专业都一样。”现在看这种思维太愚蠢了,最关键的地方没有主动选择,导致之后的人生没有选择的机会。 爸妈看我是这种考虑,然后当时家里面都说土木工程这个专业好(当时正值房地产发展的黄金时期),能赚钱,我就稀里糊涂地随大流一样读了土木工程专业。 毕业后,发现根本不是这样一回事,房地产的春天过去了,现在是政策紧收期;而且建筑业可能就是夕阳产业。 悔不当初。从众,有时候真的很可怕。 说到应对羊群谬误,最核心的就是:读书。通过读书开拓视野,锻炼思维,避免入坑。现在学习liuda老师的逻辑课就是一项很好的锻炼。 读统计概率、历史方法论、逻辑学的书,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体系。 _Originally posted by @Athony-zengle in https://github.com/liudawozhemebang/beyond-feelings/issues/212#issuecomment-646441514_
1、我特别记得人生中一次我亲自**“制造”**的从众实例: > 在我小学的时候,tvb播放了卡通片“数码暴龙”,当时在我班里所有男生都在聊这个那个有多帅。然后我生日那天亲戚送了我一台数码暴龙机的手办模式,我就这样拿着它在学校里玩,走到哪里玩到哪里,我记得当时没有其他人用这个手办,我又记得那些同学看到那个玩具时的羡慕眼神。 > 结果,在之后的一个星期里,我目睹了我们班所有男生人手一部数码暴龙机玩具,再然后我又发现其他年级班级的大多数男生都有,几乎成了标配。我当时还洋洋得意了一回。 不仅是多人跟风会引来从众,其实你有别人没有时带来的羡慕和渴望也会引来跟风。 2、最正面的一次跟风,就是之前大家一起学习如何做短视频发视频号。说真心那句,有点被大家推着去做,被自己的内心逼着去做。为什么?别人都在学证明别人在学习和进步,谁愿意落后?落后就会掉队,特别是看到有些大神一上来就是发个专业的视频,那简直就是王炸,把自己的自信心炸没了。没办法,学笑来老师说的,用自己的未来和别人的现在来比才是一次公平的比较。即便现在短视频做得不怎么样,但是起码也动手做了,大神的专业也不是一两天练成。 MIXIN ID :37326037 _Originally posted by @Liujiale02 in https://github.com/liudawozhemebang/beyond-feelings/issues/212#issuecomment-646086117_
听了老师昨天的课程,才意识到自己以前遇到的P2P投资就是自利偏差的一种。 大概是2014年左右,P2P刚刚兴起,自己关注的一个公众号是以前阿里管理层,然后现在传播佛教的人,推荐了一家深圳的P2P平台 地标金融,他们的slogan 是“ 一个有情怀的平台”, 因为当时对那个公众号作者特别信任,觉得他推荐的肯定靠谱,那个时候除了钱存银行外,第一次有了其他方式理财的概念,因为自己平时做事还算谨慎,一开始投资了也就1000-2000块, 那个时候年化收益率是20%, 然后一直比较平稳,后面自己加大了投资不过最大也就10000块左右,而且不是做的年投资,半年,三个月的都有。后面因为国家监管等各方面原因,收益率也是逐年下降,到了2016年已经有好多很牛叉的P2P平台跑路,而且这个时候自己对理财,风险意识的认知也都提升了,虽然这家公司发展的还挺稳的(至少从他们披露的信息来看),兑换投资者收益也很准时,但是我自己已经强烈意识到这个雷被爆的可能想越来越大,时间点也是随时可以爆的, 同时之前也投资了陆金所,这些都是有很强背书的平台,自己就果断的退出了2家P2P平台,而那个地标金融也与2019年11月开始说平台清算,现在很多投资人的款都一分没拿到,在商量着如何维权。 之前的确有点过于相信所谓的名人,专家,觉得别人推荐了就是相对靠谱的,现在听了几轮的逻辑课,特别涉及到投资或者其他重要事情,自己一定要根据所学的底层逻辑,尽可能避免类似的坑。 MIXIN ID: 37313124 _Originally posted by @lynnwang708 in https://github.com/liudawozhemebang/beyond-feelings/issues/210#issuecomment-643068055_
听了老师昨天的课程,才意识到自己以前遇到的P2P投资就是自利偏差的一种。 大概是2014年左右,P2P刚刚兴起,自己关注的一个公众号是以前阿里管理层,然后现在传播佛教的人,推荐了一家深圳的P2P平台 地标金融,他们的slogan 是“ 一个有情怀的平台”, 因为当时对那个公众号作者特别信任,觉得他推荐的肯定靠谱,那个时候除了钱存银行外,第一次有了其他方式理财的概念,因为自己平时做事还算谨慎,一开始投资了也就1000-2000块, 那个时候年化收益率是20%, 然后一直比较平稳,后面自己加大了投资不过最大也就10000块左右,而且不是做的年投资,半年,三个月的都有。后面因为国家监管等各方面原因,收益率也是逐年下降,到了2016年已经有好多很牛叉的P2P平台跑路,而且这个时候自己对理财,风险意识的认知也都提升了,虽然这家公司发展的还挺稳的(至少从他们披露的信息来看),兑换投资者收益也很准时,但是我自己已经强烈意识到这个雷被爆的可能想越来越大,时间点也是随时可以爆的, 同时之前也投资了陆金所,这些都是有很强背书的平台,自己就果断的退出了2家P2P平台,而那个地标金融也与2019年11月开始说平台清算,现在很多投资人的款都一分没拿到,在商量着如何维权。 之前的确有点过于相信所谓的名人,专家,觉得别人推荐了就是相对靠谱的,现在听了几轮的逻辑课,特别涉及到投资或者其他重要事情,自己一定要根据所学的底层逻辑,尽可能避免类似的坑。 MIXIN ID: 37313124 _Originally posted by @lynnwang708 in https://github.com/liudawozhemebang/beyond-feelings/issues/210#issuecomment-643068055_
MixinID: 36393898 在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现象: - 看到乌鸦就觉得这一天要倒霉。 - 约会时做些刺激,令人心跳加速的项目,比如,过山车、走吊桥。女生会更容易产生心动的感觉。 怎么应对? - 提出假设,进行验证 - 启动元认知,思考你的思考,用逻辑思维再叙述一遍。 _Originally posted by @blackwuxin in https://github.com/liudawozhemebang/beyond-feelings/issues/208#issuecomment-641644445_
注意力偏差作业
liuda老师,我是转角微笑,我来交作业啦。 1、熟悉效应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 2、易得性偏见指人根据记忆中易于“获得”的事例来错误评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聚焦效应是指人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有人刻意引起我们关注某个元素,我们就会把注意力放上面,误以为它很重要,而忽略了其它元素。 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年代,我们是极易被塑造的。自谋体非常发达,自谋体传播的信息或者观点极易获取,无数次重复的浏览,就会对某个观点或信息非常熟悉,就会受到影响。但是自谋体的信息是非常不严谨的,而我们绝大多数人不会区分观点和真相的区别,不会去探索真相,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就是被收割了流量和注意力而不自知。 最近EOS的价格表现不是很好。很多人到处在询问怎么回事,会选择抛掉EOS。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了。首先他们是炒币的人,时刻关注币价的涨跌,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币价的涨跌上,他们时刻受到币的表现不好的煎熬,会非常关注对EOS的分析,恰恰自谋体各种大师特别多,一本正经的分析EOS的币价。这些消息极易得到,铺天盖地。他们在群里互相讨论,怨天尤人,也再次互相确认那些信息,互相塑造。最后得出结论EOS已死,抛掉。 他们把有限的注意力放在了币价涨跌上,从而聚焦于币价为啥表现不好,想找寻真相。然而自谋体上的信息往往都不用搜索,自动送上门的,并且多个自谋体重复推送都是同样的论调(毕竟权威的不多,都是蹭流量的),不断重复所以印象深刻,而更加熟悉,而自以为找到了真相,所以他们会备受煎熬,抛掉了EOS。 我也受到了影响,因为也时常看币价。但是我一直记得这样一句话,EOS是公链里资金实力最强的,技术团队实力最强的,也是最可能成功的。我去查询EOS的资料,这个可比自谋体的信息要费事多了,我了解到EOS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做了非常多的优化,团队做了非常多的具体的事情。况且,如果EOS真的出现极端不好的情况,笑来老师肯定会调整BOX中EOS的比例。所以我也就没有什么焦虑了。 以后的生活工作中,要知道观点和真相的区别,要把熟悉效益、易得性偏见,聚焦效应记在心里,打上标签。当自己出现什么样的状况时,就知道自己犯了这个错误,及时调整。最重要的是要去探索真相,更加接近真相才能有效避免这些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