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UHoleCommunity
PKUHoleCommunity copied to clipboard
树洞更新
树洞更新
- 域名变更:从
https://pkuhelper.pku.edu.cn/
变更至https://treehole.pku.edu.cn/
,主页标题由“P大树洞”变更至“北大树洞”- 初次登录需要以IAAA登录,且强制要求验证手机号,移除了
User_Token
登录方式- 发送树洞支持自己添加标签(类型限制:课程心得、失物招领、求职经历)
- UI似乎有微调,看起来在某些元素之间调整了间距等,调整了各种图标icon,个人感觉变得更丑了
- 移除了加载时的
@xmcp
标识- 不再支持点击树洞链接全文复制
- 移除了关于界面中原作者的致谢、框架信息
- 北大树洞服务协议更新
- 目前看起来很多组件的自适应布局做的并不好,在移动端显示有许多bug
- 框架从React迁移到了Vue,控制台工具中可见
Vue.js
,且有着类似Vue的样式作用域限制类名- 原有请求API失效,变更至
https://treehole.pku.edu.cn/api/
下,请求参数不再含有user_token字段,鉴权可能变更至Cookie认证- 除了第3条之外,没有任何新功能增加。
- 多个关键词搜索变成了取并集,而非原先的交集
- 移除了查看系统通知功能,即使被举报删帖也不会再得到任何回复
- 树洞关注更新并不及时,比如这条洞到现在都还没出现在我自己的关注列表中
- 显示长度增加限制,超出部分直接截断,但控制台可见剩余节点,发送长度也增加了限制(16000)
- 无法在关注列表中回复,这意味你回复几天前的树洞几乎不可能了(目前只能手动翻主页回复)
- 成绩界面当前不可用
- 自适应黑暗模式失效
- 课程评测失效
- 引用树洞不再支持非单行模式(存疑,如果有前缀加#就不会再像以前一样在下面显示)
- 移除了引用树洞的透明度减弱
- 密码明文发送
- 快速点击刷新会导致复读机界面(重复节点)
- 图片加载缓慢
- 回复最多显示500条,且是源代码层面,即html中不再包含500以后的节点
- 屏蔽搜索监管词库没有同步更新,现在可以检索原先的禁词。
评价:愈发难用、难看,完全罔顾开源精神,没有任何开源相关说明/致谢!!!学生权限进一步收紧,应用性能大幅下降,有用的功能几乎要么移除要么没有适配,安全性也大幅降低,我估计开发完全是外包+qy需求型/舆论管控型导向。大家的期待几乎完全落空!!!
脸都不要了!!!
不知道这个项目以后会怎么走,真的被青烟的操作搞无语了,md
当时一看那个登录界面,vue的味就上来了。 刚刚试了一下,只要在请求头里把Autorization字段加上就能get到数据,期待社区版后续更新
说实话,依托答辩,从功能上讲不如不改。 我怀疑新树洞主要是为了后端更好的监控,所以前端直接摆烂了,能用就行。
感谢大家对项目的支持。但我已经不是树洞重度用户了,甚至可能一段时间都不会登录新版树洞。寒假主要会忙一些科研和维护 home server 的东西,再考虑工作量,这个项目更新会很佛系。不过我看到 @Flying-dragon-boxing 已经 fork 了一份仓库,可能 ta 接下来会做一些新版青研树洞的适配工作。
如果有同学愿意参加项目的修改开发工作的话,可以直接先开 issue 讨论再提 PR,我会做一些 review,当然也可以通过我主页的联系方式联系我。
以及 @wjsoj 有没有确认过 CORS 策略?
当时一看那个登录界面,vue的味就上来了。 刚刚试了一下,只要在请求头里把Autorization字段加上就能get到数据,期待社区版后续更新
不好搞,后端改一下 CORS 很容易限制的
不好搞,后端改一下 CORS 很容易限制的
确实,是我想得太简单了
感谢大家对项目的支持。但我已经不是树洞重度用户了,甚至可能一段时间都不会登录新版树洞。寒假主要会忙一些科研和维护 home server 的东西,再考虑工作量,这个项目更新会很佛系。不过我看到 @Flying-dragon-boxing 已经 fork 了一份仓库,可能 ta 接下来会做一些新版青研树洞的适配工作。
如果有同学愿意参加项目的修改开发工作的话,可以直接先开 issue 讨论再提 PR,我会做一些 review,当然也可以通过我主页的联系方式联系我。
以及 @wjsoj 有没有确认过 CORS 策略?
抱歉本人并没有能力维护,fork只是出于对这个仓库因不可抗力因素被删除的担心
现在这个树洞还能登陆吗?我试了一下输入学号会显示
TypeError: Failed to fetch
现在这个树洞还能登陆吗?
上游对系统进行了较大的更改,所以本客户端无法登录也是很正常的
原作者的这个代码 没有仔细研究过,但是我想用php重新写一个
想用php重新写一个
@Obiwang526 我不对具体技术有偏见,但有必要说明当初选择纯前端 + CI/CD 就是为了做到透明,用户的数据只在官方服务器和用户设备之间传递,不会经过其他非必要的服务器。